疫情之下,身心如何安放?特殊时期如何跳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吞噬?艺术是最好的慰藉。在此情况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近日利用线上平台,邀请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等沪上高校文博艺术专家,以直播对话的形式,开展文博艺术进校园系列抗疫活动。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谈及“疫情下的文博美育”。据他透露,目前受疫情影像,全球40%-60%的博物馆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开放的水平。
他指出,疫情给博物馆业带来深刻变革,一方面是向社会开放的功能受限,另一方面许多博物馆以“云观展”等多种方式满足公众需求。
安来顺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是,绝大部分艺术的类型需要参观者、浏览者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互动。并不是所有的数字手段都能解决这个交流问题。二是,数字技术的受众需求是多元的,不能只能考虑其中一部分需求,如娱乐。”
他特别提到博物馆的文化潜能已得到广泛认可,比如心理疗愈功能。在疫情常态化下,文化的慰藉和鼓舞会让社会更坚韧。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提到,数字技术正在催生新的美学方式,新的艺术思想,是一种新的研究。在他看来,艺术品是需要传播的,而数字化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同时,数字世界需要艺术家创作新的作品,打开大家脑洞的翅膀,感受未知、遇见未来。
在疫情当下,金江波认为需要重新审视美学价值。“艺术家要思考如何让大家感受到艺术的温暖,自身的美的东西如何进入到公共文化,实现大众美育,如何把有价值的美提炼出来,成为一种载体。例如今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就让人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特别有价值的美。”
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程雪松谈及“环境美育与人民城市建设”。他表示,艺术服务于社区,环境美感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作用。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媒介”,自带高浓度的情感和文化信息,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赋予其所处的环境意义和内涵。艺术在制度、实践和社会责任层面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马琳在直播中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谈及“艺术社区在上海”。她认为,社区艺术是链接美术馆与社会美育的桥梁。她从“艺术进社区的背景”“社区枢纽站与边跑边艺术”“艺术社区在上海的展览”“艺术社区示范项目:星梦停车棚”“艺术社区与社会美育”五个话题展开分享了她在艺术社区方面的观点和所做的工作。
活动发起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档案馆副馆长丁烨谈到:学校育人,应如著名教育家马一浮提倡的“复性立人,六艺教育”。美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疫情之下,慰藉人心,提振士气。
作者:范昕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