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傅鼎 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有着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那是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而这种历史文化风貌正是上海近代乃至当代城市文化产生的重要舞台背景。2003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共确定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它们包括具有30年以上历史并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上海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共同构建起上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整体画面。这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代表了上海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在那里,有一条源远流长的脉络,海上繁华梦随着这条脉络起起伏伏,忽暗忽明。
和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样,我喜欢逛上海的马路,这个习惯从小就有,而真正带着目的去逛大约是在20年前,那时,我准备写一本关于上海马路的书,我开始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去约会我的城市。
▲孙科别墅(傅鼎 摄)
这个过程一开始就是非常美妙的,我带着小小的数码相机,独自徜徉在上海的马路上,看着一幢幢美丽却又苍老的建筑,眼梢里飘过的是历史的影子。梧桐树下的上海马路,营造出来的特殊氛围犹如一首首城市散文诗,它们个性独特,绝不雷同。漫步其间,就好像在翻读一页页纸张业已泛黄的书籍,从中看到了姹紫嫣红,也看到了废井颓垣、流年暗转。一幢幢饱经沧桑的老房子是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片段,深藏在砖瓦背后的是一个个关于人世、命运的悲喜故事,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戴欣倍老师。她是我一系列写上海专著的催生者。我与戴老师相识于20年前,那时,她是上海画报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我《上海的马路》一书的责任编辑之一。这位敬业的年轻女编辑对书稿的要求很严格,记得当她第一个电话打过来时,我正在福州路上的社科书店,她说她看了我的书稿,喜欢我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书稿存在的问题。《上海的马路》是2003年出版的,出版后,受到读者青睐,这让我有了信心。后来,戴编辑调到了东方出版中心,又主动来找我,约我写关于上海的书。于是,有了2009年出版的《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2010年出版的《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这两本书出版后,受到读者喜欢,并重印了好几次。2016年,在戴编辑的支持和力推下,我又出版了《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
▲武康大楼(傅鼎 摄)
2019年,戴编辑和我商量《永不飘散的风情》和《花园洋房的下午茶》这两本书的再版事宜,我自然非常乐意,但此二书已出版了10年之久,并几次重印,读者对上海经典建筑的认识也已今非昔比,10年前写的内容现在都发生了变化,而我是不喜欢重复自己的人,于是,我们商量从一个个风貌区的角度去写一幢幢优秀历史建筑,之前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上海的保护建筑是两本各自独立的书,现在变成了相互关联的一本厚重的书。我们把这本名为《上海:精神的行走》的书按照上海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分为上下册,将每个风貌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呈现给读者。这本书也是我于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的姐妹篇。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兴奋,但2019年年底我因为忙于各类讲座,所以就没有动笔。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我大把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写书了。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段时间可真是安静啊!我们每一个国人,自觉待在家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没有外界的干扰,心灵少了许多浮躁。要不是疫情把大家阻隔,我还真喜欢这样的城市氛围。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本书的写作上。每天起来处理完琐事,我就开始了写作,从早到晚。这样的专注比较适合于我,我喜欢心无旁骛的写作状态。写书的过程中我等于把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突然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奇妙的契合,这些优秀历史建筑造就了风貌区,而它们与风貌区的特点是如此丝丝相扣,唇齿相依。这些是我10年前的写书过程中不曾发现的,那时,我的写作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写的保护建筑基本上都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一带,而且基本上都是花园洋房,而我的这本新书的涉及面要广得多。尤值一提的是本书中的照片是由两位专业摄影师现场拍摄的,图文相得益彰,实景照片生动呈现了上海老房子的真实风貌,可以说是海派文化的视觉表达,用影像艺术语言感染多层次读者。这些独具风味的老房子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具有上海的文化传承。
▲《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
惜珍 著
郑宪章 傅鼎 摄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并非建筑领域的专业著作,我是以散文的形式去抒写我心中的上海,书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区内的优秀建筑,是上海版图中的重要肌理,这一点和《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是一脉相承的。书里所有的感悟都融化在我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热爱和理解中,读者通过我的书能感悟到上海的历史文脉,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风情,从字里行间能触摸到一个上海女人对母亲城市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历久弥新的,它不会褪色,这也就是我二十年来执着于上海城市文化写作的原因。
从2001年开始行走上海一直持续到今天,一晃20年过去了。20年前行走上海的人不多,写上海马路的更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上海,写城市建设和空间的文章也铺天盖地。但上海是写不尽的,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样。我为此感到欣慰,因为我不再孤独。
>>作者简介:
惜珍,本名朱惜珍。著有《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在上海寻找上海》等。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入选2017年第三季市民修身书单、2018年五四荐书榜单及2018年《老洋房阅读之旅》推荐读物,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作者:惜 珍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