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被送到了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手中。该手册由博物馆专业教育人员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每件文物有介绍文字,有精美配图,有二维码,这是为聋哑的孩子专设的,扫描后可以打开一个手语视频,由手语老师带他们在博物馆里“游览”。
“这本手册我们改了很多稿,尽可能地接近特殊孩子的认知力和感受度。”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博物馆以服务每一位社会成员为责任,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了解历史与艺术、感受美与智慧的需求,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据统计,截至目前,本市已备案的博物馆有149家,以上海常住人口2400余万计,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为了抵达更广阔的人群,近年来,沪上博物馆积极创新服务形态和内容,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和精细化分众服务,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更重要的是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盲区”:老人、孩子、特殊人群等,为他们定制专属服务,让博物馆成为更公平、温暖、有爱的空间,生动诠释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
把体验放在首位,让游览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
“所谓‘分众化’,是博物馆为了扩大接纳量,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作出细致划分,同时对馆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建设,以配合各种学习项目,加强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说,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进行项目分工,其结果是让“观众”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由许多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群体。
事实上,博物馆自诞生起便有了初步的分类,比如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和科技类等。如今的上海,几乎各个细分领域的博物馆都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博物馆从创办之初便有明确的分众化定位。以上海汽车博物馆为例,它是国内首家专业的汽车主题博物馆,目标受众群是汽车爱好者和家庭观众。而位于滴水湖附近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传统,建构国际航海交流平台,培养青少年对航海事业的热爱,营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气氛。
研究表明,4至14岁是一个人智能发育、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推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参观者的博物教育活动,很有必要。然而,因为好动的天性,偶有孩子在博物馆闯祸的新闻发生。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2020年5月30日,馆内两名小观众翻越展区围栏,在追逐玩闹时撞到展柜,导致一件以上海迪士尼城堡为原型的展品破损。
该馆并没有因此拒绝孩子,而是将原有的儿童玻璃博物馆升级为针对6至12岁儿童的互动式艺术创意空间,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展厅没有固定的参观动线,而由一份游戏任务手册开启探索之旅。26个字母是策展的核心概念,分别对应着展厅的26个大型装置,即26个展项。玻璃吹制、镶嵌、热熔与玻璃马赛克拼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几乎所有新奇又安全的玻璃创作工艺,还能看表演,甚至夜宿博物馆。儿童玻璃博物馆在呈现关于玻璃的历史艺术的同时,更希望启发儿童透过玻璃观世界想未来,在博物馆的体验中锻炼独立自主探索能力。
创造无障碍参观体验,保障人人都有欣赏美的权利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如果可以有三天视力正常,第二天她就要进入博物馆参观。然而,对于部分群体,走进博物馆并非易事。比如,对老人来说,手机提前预约是个难题;视力障碍者无法用眼睛看文物;而博物馆提供的语音讲解,听障者是听不到的……这些问题成了特殊群体参观博物馆时的障碍。
受疫情影响,上海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后,进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工作人员发现年轻人早已习以为常的智能手机,对老年人却是密室般的存在。面对陌生而复杂的操作系统,他们无所适从、心生畏惧。随后,“现场预约服务点”在该馆南门几十米外建起。“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这些老人一样,迷失在未来新世界里,帮助老人也是帮助未来的自己。”志愿者们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人群,上海博物馆在营造无障碍的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尝试在特展展厅中开辟专门的区域,创造无障碍展览体验。如“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期间,在展厅入口处放置5件可用手触摸的文物1∶1复制品,并在展品前放置盲文介绍,让盲人通过触摸来“看”展览。当视力障碍者在讲解员的鼓励下勇敢地伸出双手,细细抚摸艺术品的每一个细节时,他们第一次感知到文物的材料、质地和形状。这种触动是他们从未有过的。该馆还在官微上开通了特殊的栏目,录制手语视频供听障人士观看。此外,各种校园展览、手工体验课程开进上海的特殊学校,将博物馆带到孩子们的身边。
“我们一直在倡导‘教育平等’。对特殊儿童来说,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参观博物馆,也是一种‘平等’。”从事特殊教育已有十年的张宇感叹。
“我听过特殊学校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带着‘特殊’,去勇敢地拥抱社会。”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陈宁说,“我们的尝试或许只是‘星星之火’,期望有更多人能给特殊儿童关注和关爱,打开一条让他们认识世界的通道。”
国际博物馆界有一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让他们看到更广阔更美丽的世界,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是时代对博物馆的召唤。“任何一个人,都有欣赏美、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博物馆人要做的就是提升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作者:李婷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