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种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赋予佳节新活力,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亮相沪上行知读书会,解读“江南的年节习俗”。他谈到:中国节日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先秦发生期、汉代定型期、魏晋南北朝融合期、唐宋高峰期、明清稳定期。
“岁时节日是中国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仲富兰看来,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同搭起硕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台,承载着中华各民族人民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的艺术飨宴。岁时节日是能动的文化因子,节日虽有固定的时间,其内容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对于春节意义的理解,仲富兰提炼出64个字:天人合一,和谐自然;迎春纳福,趋吉避凶;除旧布新,美好开端;领悟亲情,凝聚情感;感恩图报,回馈社会;庄严仪式,珍贵记忆;游艺纷陈,精彩展示;放松调节,心灵安宁。
春节前后有哪些有特色的习俗文化与民间礼仪?他展开了具体解读——
祭灶送灶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新年由此拉开序幕。
春节祭祖
人们设立供桌、烧制菜肴以飨祖先,俗称“做年”。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还要点红蜡烛、烧纸化箔。供祖先像,罗列果饼,点烛炷香,有的人家还要悬挂五世同福的祖宗像,俗称“五代图”。
市场忙碌
依照租界章程,平日不许停顿在路隅卖买,惟临近除夕特弛禁一天以示宽大。马路的人行道上麇集许多小贩,百货杂陈,如水果、玩具、头饰、鞋袜、花草等类,兜揽行人生意。
新年锣鼓
新年锣鼓从腊月廿日开始,马路上可听到敲年锣鼓的声浪,直要到元宵后才停锣歇鼓。走在路上,常常听到没有节奏的锣鼓声音,虽听得人心烦,但他们却敲得上劲。至于他们的用意,是要大家乐一乐的意思。
团圆年饭
一家人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边说边笑,这顿饭时间可延续较长。旧时一些大户人家,在吃午夜饭时要上全鸡、全鸭、全蹄、全鱼,更为高级的还要上几样山珍海味。
小户人家的年夜饭当然无法与此相比,但是他们也经常要想方设法割几斤肉,打几斤酒,吃上一顿比平时丰盛得多的酒菜。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春联门神
人们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
除夕守岁
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大家一同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压岁新衣
“压岁”原为“压祟”,有“镇压邪祟”之意。古代时期,每当除夕之夜,长辈们便要将这种钱用红线串起,挂在小儿的胸前,为小儿驱邪压惊。
新年几天内的男女,不论老少,都要穿一套新制衣服,其意思是一岁开始作新当口,大家无妨换一换新衣,以示快活之意。
开门炮仗
上海人叫放炮仗,北方人叫放鞭炮。传说“年”是一种兽,放炮仗是用来驱鬼的。最早没有炮仗,古人就烧竹子,因为烧起来,里面有空气,就会发出声音,古人认为这种声音能够吓走山鬼,使我们顺利地度过一年。
恭迎路头
接路头,又名“接财神” 。初四晚上,必要恭恭敬敬接路头,盼财神爷降福赐财,生意兴隆,大得其利。旧式商店大半举行,门户人家的主人翁也有奉行的。
拜年道喜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
新年快到了,你准备许愿了吗?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