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初叶起,敦煌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无可替代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吸引了无数中外名士学者前往探秘。他们在敦煌拍下的照片集成为敦煌文化重要的存留载体。其中最系统、最完整、也是最高品质的敦煌石窟图像记录之一,来自民国时期著名摄影家罗寄梅。
1943年,罗寄梅克服艰苦的环境条件,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在敦煌持续开展了18个月的拍摄工作,获得了3000余张高品质的石窟旧照。20世纪60年代,这批照片因其非凡价值被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历史图档收藏;2021年,全套图档经由国内外敦煌研究和东亚研究的学者们历时13年的编撰整理,终被集结成《观象敦煌》系列,正式出版问世。
近年来,大量的敦煌画册不断面世,但与现存的壁画彩塑相比,已出版的数量只是很少一部分,而9卷本的《观象敦煌》套系首次重现了史上最全的敦煌石窟图像记录,超过3000余张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照片完整记录了目前已消失的20世纪40年代的石窟景观。从数量规模、摄影质量,和史料价值的综合角度考量,以罗寄梅照片集为主体内容的《观象敦煌》系列是迄今全球最为系统、全面、和权威的敦煌图片史料。
罗寄梅(1902-1987),湖南长沙人,我国早期著名摄影家。1926年参加北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
1943年-1944年间,罗寄梅及其作为摄影助理的夫人刘先等人在敦煌遗址拍摄的莫高窟、榆林窟大量历史照片集,即被称为“罗氏档案” (Lo Archive)。
在18个月的时间中,罗氏夫妇出入于敦煌石窟内外,拍摄了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有雕塑和壁画的340个,以及榆林窟42个洞窟中的21个,照片总数逾3000张。同时,他们也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莫高窟的生活状况与周边文物,以及敦煌城内的人物风情和月牙泉的风光。
“罗氏档案”是当今学界公认的关于敦煌石窟的研究中最系统、最完整、也是最清晰的一手照片档案,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其精妙的拍摄手法和极高的照片品质,也具有极大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2010年,时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现任党委书记,前院长)赵声良受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陆续整理“罗氏档案”,使得每张照片的内容、所在洞窟及其位置、壁画的时代等均得以确认,保证了照片内容阐释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图文综合自普林斯顿读书汇、腾讯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