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联结——朱小蔓演讲录》
朱小蔓著
刘慧 黄斌 李敏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年前,我的胞姐、教育家朱小蔓不幸病逝,享年仅七十有三。当时中国教育界悲声四起,普遍感怀她的师德,盛赞她的精神,视为学界的一股清流。短短一年过去,教育科学出版社赶在她逝世周年纪念之际,适时结集出版她的演讲录,为的是让万千读者能够了解到她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清新品质,激励后人鞭策自我、追寻高尚、复杏坛以清风。
回望一年前,《中小学班主任》杂志曾专刊悼念她的逝世,满怀深情地称她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当代情感女神’”,还说她“学养深厚,成果丰硕;道德纯粹,堪称师表。她的学术人生丰富而精彩,起步虽晚却成就斐然,‘双肩挑’却能两相谐宜,耽迷道德哲思却又全心投身教育改革,三十年执着学问,五十年杏坛耕耘,七十年风雨兼程。一辈子教育梦,两代人家国情”。
说来可能令圈外人难以置信,由于众多原因,许多学者由于“公务”的繁忙,其实在所谓“课题研究”以外,并无时间认真读书。连我这个胞弟,过去也对胞姐的这种痛苦知之甚少。直到我从书中的第一篇演讲《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里读到如下话语:“所幸和可以自我告慰的是,我每天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通常是早晨七点半到八点的半个小时以及晚上十一点以后,也不过半个小时,或许有时有一个小时。我从读书中获得快慰,尤其是心理可以获得满足和平衡。”
这是她2002年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一年后为鼓励所内年轻人成立青年读书会所作的演讲。她在演讲中说:“人为什么要读书,知识分子为什么渴求读学术精品,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术中文化的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给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以鼓励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她把读书看作是一场情感体验过程,因而对台下的听众说:“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将会干枯,生活将会暗淡,而充盈着这些情感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她鼓励听众们:“保持着每每读书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象、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她认为“人是希望过社会生活的,人通过沟通信息而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的纷争和争斗,其实不是人的本性,它是坏的制度、习惯和秩序的结果”。
▲朱小蔓
她的演讲,往往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例如,在一场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的演讲中,她单刀直入地说:“教育家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所面对的学习者年龄、学习特点也不同,但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教育信念则是共同的。如果不能超越当下现实利益和时风的束缚,便谈不上是教育家;如果只停留在技能层面,不能达致精神、观照未来,再全面、再精致,也只是‘匠’,而不是‘ 家’”。
2013年,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会员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继承与创新: 中国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之路”的演讲。她言简意赅地提出:“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本质是鼓励思想解放,敢于发现新知识、新道理;是努力建设学术争鸣的民主制度以及平等、信任的人文氛围;是踏踏实实、不虚张声势、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作风。”
而在此前的2012年11月26 日,她曾应团中央机关组织的邀请在第三十九次年轻干部学习交流会上做过一场题为“对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学科建设的认识与构想”的报告,就形成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专业建立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学科的必要性与实践探索进行了阐释。她说:“我们不能把生气勃勃的辅导员培养成孩子不喜欢的、难以亲近的、没有人格魅力的人,不能培养一批没有想象力、没有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书呆子。因为更加准确地说,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领域、研究领域。说它是一个学科,并不完全是在传统的学科意义上的理解。但教育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就是比较特殊的。”
她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更是明确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不同于科学家、其他学者的。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为对人的敏感,对生命的敏感。没有对生命潜能的好奇和敏感,以及热情,是不可能成为有创造性的教师的。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应答,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但是如果是在公开场合应答,则需要考虑这个情境中的适切性以及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不要以为道德是一个现成的东西,我们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其实道德是在师生关系中生成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在讨论教师情感表达的时候,更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双方得有一种积极的反馈。”
大凡亲临现场聆听过她的演讲的人,都会对她那激情四射、感情充沛的话语留下深刻记忆,也会难忘她那充满笑意、温暖人心的亲切面容。尽管她与癌症病魔搏斗了将近20年,但无论你何时走进她演讲的大厅,看到的都是一个洋溢着生命之光、真心待你的人。她对你说话,不为从你那里获取任何名利,只为能给你提供一份生命的养料、与你分享一层生活的愉悦、向你传递一分爱的联结。她是在为你活着,也是在为自己活着,而她为自己活着的价值,就同时也体现在能够为你而活着。
正是因为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她的听众从来不会反感抵触,她的演讲里也从来没有说教和卖弄。听懂了,是全身心激动的喜悦;没完全听懂,亦能感受到默默融融的温馨。走出会场,如果阳光明媚,更觉舒心畅快;假如大雨倾盆,顿觉心清气爽。总之,朱小蔓的演讲,似一股清泉,滋润心田。
作者:朱小棣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