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面临全球疫情考验,上海也依然在深化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延期一年后,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位选手中,最终入围四分之一决赛的25名高手“云”聚申城;选手事先提交的线上比赛视频,由11位国际评委克服时差同时在线评分,用一流赛事助力上海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本报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本届比赛的四位入围选手——分别来自中国、菲律宾、俄罗斯和英国的林瑞沣、克里斯汀·克莱尔·加拉诺、斯泰潘·斯塔里科夫、查理·洛弗尔-琼斯,他们分享了参加斯特恩小提琴比赛的心路历程。在疫情考验之下,上海举办一流专业赛事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这些海内外音乐人才的高度认可。
下文为四位参赛者自述:
斯泰潘·斯塔里科夫(俄罗斯):提前一整年期待从上海传来入围比赛的好消息
从我准备参加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开始,我就一直在等待从上海传来的好消息。在比赛因疫情而延迟的一整年里,我每天都在等待,想着也许是下周,也许是明天。很幸运,我最终入围了。我要为斯特恩小提琴大赛的工作人员点赞,能在疫情考验之下,把比赛组织得井井有条,真的了不起。
我参加这次比赛的经历很曲折。在准备录制视频时,之前找好的录音场地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因此要重新找场地。我一开始找好的进行合作的钢琴家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于是又要重新找新的钢琴家。幸运的是,我的一位学钢琴的朋友,在两周时间内学会了比赛的所有曲目,帮助我在两天内顺利完成了录音。在距离截止时间12个小时之前,我提交了视频。
在录制比赛视频时,有机会重来一遍是有好有坏的。好处是能自己变得更放松,但也因此不那么容易集中精神,从而容易犯错。演奏完毕再去重看视频,可能会很生气,让表演变得更不稳定。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想得很简单——尽可能努力拉琴,有机会的话,再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传递给他人。
克里斯汀·克莱尔·加拉诺(菲律宾):希望回到家乡播撒古典音乐的种子
我通过我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库尔特·萨斯曼思豪斯老师,知道了上海斯特恩小提琴比赛。这个比赛给了我分享音乐的机会,能获得来自国际权威评委的启发,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新的音乐伙伴。而线上比赛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全球观众的关注。在备赛过程中,上海的组委会和我交流很密切,从比赛排期、提交视频流程到邮件回复等,都做得非常到位。
参加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很有压力,但这也是一段带给我成长的经历。比赛曲目要求很高,比如《夏日最后的玫瑰》这样的炫技性曲目,可能会“劝退”水平不够的参赛者。同时,在短时间内提交符合参赛要求的视频,也具有挑战性。我需要预订录音场地、录音工程师,以及一个在一周内可以完成所有练习的钢琴演奏者。
在摄像镜头前和在剧场、音乐厅表演,差别很大。哪怕是一样的曲目,在舞台上表演时,听众会给我一些回应,让我接收到能量。和我合作的人,例如钢琴伴奏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我们和听众之间会形成共鸣和无形的连接,这和在自己琴房里演奏的体验完全不同。因为疫情影响,这次只能通过线上方式录制表演视频,但我和很多选手都尽量发挥了自己的最佳状态,希望评委也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能在交响乐团演奏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同时,我一直参加各种音乐节,渐渐喜欢上了室内乐,我发现和其他音乐家合作也很有趣。另外,我喜欢教各年龄段的孩子们拉琴。我现在在美国求学,但未来我想回到我的祖国菲律宾教学——在我的家乡,古典音乐发展还不是那么蓬勃。我想在家乡做更多音乐项目,像我的教授一直在做的那样,帮助更多有才华的学生。
查理·洛弗尔-琼斯(英国):从没来过上海,期待不久的未来能在这里“决赛见”
我是在网上看到上海斯特恩小提琴比赛的消息的。当时,我刚刚参加完了2019年仙台国际音乐比赛,那是一段很棒的经历,我遇到了很多出色的小提琴新秀,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再参加一场国际性比赛。而斯特恩大赛原本计划举办的时间,刚好让我可以提交申请。而在这个比赛延期一年后还能继续参加,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另外,我从来没去过上海,我很期待有机会能来这儿参加决赛。
比赛曾因疫情而延期,在疫情刚开始时,我很高兴我可以用《夏日最后的玫瑰》这首曲子来安慰自己——我每天起床以后就练习它几个小时,这是我开启每一天的方式,帮助我疏解疫情最严峻时的糟糕心情。而在去年初,我收到斯特恩小提琴比赛新的入围通知时,正好看到它出现在了比赛曲目里。我庆幸自己在收到通知之前,已经对这首高难度作品烂熟于心,它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来练习,而我们只有那么短的时间来准备录制。
提交斯特恩大赛需要的比赛视频,充满挑战性。在我就读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疫情期间,有很多人和项目都想要租借学校的场地。在如此高的需求之下,学校提供了我很多实际帮助,帮我找到了视频录制场地和完成录制的工程师。提交参赛视频的截止日期是去年6月30日,整个六月我手上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包括一台演奏会。但我对每件事都全力以赴,并且在截止日期前一天完成了斯特恩大赛参赛视频的上传。
我在去年完成了牛津大学音乐学本科的学业。本科阶段,我学习了很多音乐分析的内容。这次斯特恩大赛的比赛曲目比较古典,涉及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莫扎特、巴赫等,而他们的作品都是之前我在课本上学过的,能够有利于我同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
我在三天内录好了所有需要的参赛视频。我认为千万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回头去听已录制的内容,会打断自己沉浸在音乐中的状态,会潜意识地觉得自己是在录音,而不是在表现音乐。我认为,几个小时连续的演奏比总是回去检查录音要好得多。同时,多录制几次也不是为了让曲目的演奏更“正确”,而是为了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然后去评估和选择最喜欢、最想给观众呈现的那一个。最终我选择提交的版本,其实是选择了我最享受的那一次演奏。
我曾想要成为一个独奏家,当然这现在也是我的目标之一。我想要到处旅行,在各个地方演奏。我现在也喜欢和别人合作——和其他可能会挑战我的音乐家合作,这很有趣。比如在演奏室内乐时,和其他两三个音乐家一起,去探讨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或者向他们学习,这会让人很快成长。所以,我的职业规划会比较多元、复杂——比如想在乐团里做客座首席,和乐队合作去演奏一些不错的乐队曲目。但时间一长,可能也不会太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你需要跟着指挥的节奏走,在音乐上我还是更喜欢自己做些决定,自由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林瑞沣(中国):在家门口参加一流音乐大赛,感到非常亲切
作为一名上海的音乐学子,在家门口参加这样的国际大赛,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距离上海交响乐团步行只要5-10分钟,一路上关于斯特恩比赛的有关宣传随处可见。我从初中起就有过小提琴比赛经历,在高中时参加过第二届上海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当时并没有走到最后。现在我大三了,再次来参加斯特恩比赛,希望自己越战越勇。当然,我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一定要拿名次或是争奖项,而是希望通过比赛积累我的曲目。
我在今年5月初突然收到邮件,得知自己入围了延期后的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并且获知准备时间特别短——视频上传截止时间是6月30日,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其实有些曲子我之前练过,但也有一部分需要花时间重新学。我原本对线上比赛的预想是8-9月,没想到要求我在六月底之前就录完,曲子的难度和近在眼前的截止时间,让我心里几乎一凉,但又觉得挺有挑战性的。
我的老师徐惟聆也给了我很多参赛建议。从心态上说,无论是线下或是线上比赛,她希望我能关注怎样演好一个曲子,怎样表达我在音乐中的个性,尽量忘掉比赛本身。从时间管理上说,这次比赛的视频提交时间,和我7月初参加学校期末考试的时间很接近。而我期末考试的曲子和比赛曲子不同,如何平衡比赛内容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徐老师给了我很多分配练琴时间和录音时间的建议。这次提交给斯特恩小提琴比赛的视频内容,我录了两天。我希望录制过程能尽量速战速决,因为时间越长,体力和脑力都会跟不上,所以得争取一两遍就把它完成。其实,并不是录的越多效果就越好,有时候录了很多遍,可能还是第一遍最好。
现在,我是成立于上海的新古典室内乐团的一名成员。我和成员希望打破界限——不只是做古典音乐,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新古典音乐。当然,在参加比赛和艺术实践之余,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希望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我的学业,跟随老师再多学一些东西。
主办方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