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传统工艺,紫砂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特殊的泥料、独特的工艺、规定的造型,使其创作空间非常局限。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紫砂艺术以时代精神,是当今每一位紫砂工艺家都面临的课题。吕尧臣、吕俊杰父子的艺术探索,为紫砂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承继和立异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尧臣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其开宗立派的“吕氏绞泥”技法,改变了紫砂陶艺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为古老工艺拓展出一片新天地,被誉为“壶艺魔术师”。
紫砂绞泥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经人工揉合、按压、层叠、镶嵌等多种手法绞和而成,再通过拍打泥片,并按要求切割泥片、镶接泥片,直至打好身筒,这样便在壶身上形成不规则却十分自然和谐的纹饰图案,如天际流云、似雨后彩虹,如湖光山色、似大漠原野等。
比如,吕尧臣创作的《海之恋》,运用的就是“吕氏绞泥”的特殊技法,表现出海浪(壶把)、沙滩(壶面)、贝壳(壶杯)、小鱼(壶钮)、晚霞等元素,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紫砂壶的审美意境。
据透露,这一技法的灵感源自吕尧臣1970年出差到北京。机场大厅作点缀的水曲柳板上,天然的木纹似画非画,有着特别的艺术想像空间。由此他想到,紫砂矿土被称为“五色土”,紫砂壶上可不可以呈现这样流通天然的纹路呢?回到宜兴,吕尧臣开始试验,可是不一样色彩的泥料,烧成速度和缩短率不一样,导致砂壶发生裂缝,色彩越丰厚,难度越大。
吕尧臣在泥料分配、烧制火候上下了苦工夫,历经多次实验,逐渐解决了开裂问题。但对艺术家来说,技能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意境,绞出的图画、色彩、比照能否调和出神韵。
通过10年探究,吕尧臣的绞泥技艺达到了心到手到、妙笔生花的境地,他的紫砂壶透露出浓浓的画中有诗,玉屏移山壶尽展桂林山水的柔美,天边壶一派大江东去的豪放,华径壶上用绞泥制造的雨花石足以乱真……
吕尧臣之子吕俊杰的作品则以跨界创新为人称道,其创作风格既有学院派的含蓄雅致,又有西方印象画派的恣意流畅,形成俊朗洒脱、天性盎然的独特气质。
今天在沪揭幕的“吕尧臣吕俊杰大师紫砂艺术沙龙”,让人们直观感受了父子俩及其弟子在紫砂造型设计、装饰纹样设计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杰出创造力。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吕尧臣首次公开亮相的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游湖借伞》及其经典之作《天际》、《贵妃出浴》等;也有吕俊杰的《汉韵华章》《卧虎藏龙》、《莲华》等,还有戴俊杰、洪立、吕天等弟子近百件作品,展现紫砂艺术薪火传承之道。
吕尧臣说,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中国的紫砂工艺有优异的传统,承继和立异不是唾手可得的事。仍要下一番苦工夫学习传统,否则立异的著作就会“变味”,丧失紫砂应有的艺术价值。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来源: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