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篇,百年后,时间给出了怎样的答卷?今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揭幕的“时间的答卷——拾城2021年纪实摄影展”,3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用一幅幅真诚的影像给出了观察时代的切片。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清晰的面孔”板块讲述了11组党员的故事或群像;“鲜艳的色彩”板块描述了百姓置身于承载历史风云的红色风景中的美丽色彩;“飞驰的列车”板块则带着大家领略人民群众当下美好的生活以及中国飞速发展的面貌。这份由230余幅影像故事“拼接”而成的“答卷”是摄影师们在过去很多年从日常生活中累积下来的“藏品”。它们以大众视角记录了共产党人在百年光阴中,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始终风华正茂的模样;留下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实现中国梦的足迹。
“作为中国首个城市纪实摄影师联盟,拾城摄影师联盟的影像特点是以小见大,擅长用无声的画面定格感人至深的故事。”据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本次展览在策展时便以人们最熟悉、最接地气的作品为切入口,反应当下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活力。在展厅内,人们能看到带着时代烙印的“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的众生像,看到“大码女孩”的自信,看到在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山东一座普通村落潘的变迁,看到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在云冈石窟依次对每个石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建模和3D打印复原身影;还有考点外举着葵花(意寓“一举夺魁”)的母亲,旅游景点拍照的游客们,吉林长春一汽停满了新生产的奥迪汽车的露天停车场……
展览中,最动人的面孔莫过于在各行各业默默坚守的党员们。比如,摄影师王飞一直跟踪拍摄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晚年生活,直到老人去世。一组组图像串起一位带领义乌人民从穷地方到“世界超市”巨变的老党员形象,他深受义乌人民爱戴,背后的生活却如此简朴。
2021年4月,苏州摄影师倪黎祥开始叩访在苏州生活的抗战老兵,静静倾听他们的峥嵘岁月和荣光往事,并为每人拍摄一张朴素真诚的肖像照片。展览现场我们还能看到一组“90后”老兵的群像,耄耋之年的他们,拿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身戎装、风华正茂。如今淡去了岁月烽火,时光静好。作为战争年代的亲历者和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他们的人生串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
杭州摄影师陈中秋则穿梭于各行各业,拍下最基层岗位的党员肖像,他们中有公交车司机、派出所教导员、阿里巴巴员工、游泳队教练、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
这里还有党龄69年的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郑福来;党龄14年、曾立下“还有一户不脱贫,我就坚决不撤岗”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在荒无人烟的山里为保障高铁运营无阻,一干就是8年的铁路信号工刘彩文;赴湘西龙山“种”蘑菇,芙蓉区龙山帮扶队的女博士朱丽;深藏功与名,将军功章藏于床底鞋盒里的战斗英雄、退休医生胡兆富……
摄影师们还通过自己的镜头捕捉多年来他们各自生活的城市、乡村中那些已然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瞬间图像”,映照出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曾经的苏州河被叫做臭水浜,“岸上看不到水,水中见不到岸”,如今的苏州河水质清洁、绿化绵延、环境优美,滨河景观道形成生活休闲区,在河畔,孩子们尽情玩耍、青年人在跑步,老年人在吹着萨克斯、散步、跳着广场舞……居住于苏州河附近的摄影师周馨,一次次走近苏州河,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被水域景观包裹的城市印记,她感受到这条母亲河的每一次脉动,她认为自己不只是一个旁观者,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摄影师刘磊生长于山东的一个普通村落,他连续14年拍摄自己的家乡潘庄村,反映中国乡村振兴。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时在沈阳一家媒体做摄影记者的田卫涛,接到奔赴大地震灾区采访的指令后,乘坐当日傍晚6点的航班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成为国内最早到达地震灾区的摄影师之一。他在地震灾区工作了23天,记录下汶川、北川、都江堰、唐家山燕塞湖等地震重灾区城市和乡村悲惨景象。2018年4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摄影师再次来到当年的地震灾区,用航拍的方式在同样的位置拍摄下了十年后的场景。汶川地震解放军奔跑在山石林立的救援山路上,如今这里已修成了公路。
2020年10月4日,2020姚基金慈善赛在武汉体育中心举行,全场满座,这是其作为方舱医院休舱后,恢复原来功能举行的首场大型赛事,场面之盛大让人震撼……
我们从时代风云走过,在挫折中成长。灾难,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灾难,也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
一张张影像质朴而有冲击力,一个个背后的故事叩人心弦。16岁的高中生晓云在一张张照片前很仔细地观看,并时不时地拍照。她来自山东,到上海表姐这里来过暑假。她说,很多影响时代的大事件都了解,但这些大事件背后默默付出的人物故事知道的不多,“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作者:李婷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来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