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自山东潍县陈介祺收藏第一片战国残瓦后,古陶文开始进入学者视野。研究表明,古陶文早于甲骨文一千年,它不仅为先秦各地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佐证,其独特的风格也是大篆文字体系重要组成。
明年将迎来古陶文发现150周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将于本周六在艺苑真赏社推出《古陶蕴真——海上金石家跋战国陶文拓本展》,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古陶文的独特魅力。
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古陶文字更是华夏文明花园中的绚丽奇葩。据考证,中国古代文字萌发于上古时期陶器的刻划痕迹,其后殷商甲骨刻辞、两周吉金铭文、简牍与玺印文字等成为先秦大篆文字的典范。自“陈悍”陶文被首次发现后,以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刘鹗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古文字乃至历史文化的视角收藏古陶文,对研究我国先秦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以及先秦古文字发展演变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陶文的问世与研究是晚清学术界与艺术界的重要事件,我们看到了小学范畴中古陶文字本体研究的推进与著述,看到金石书画艺术在古陶文领域的借鉴与创作。尤其是源于清代赵之谦“印外求印”的理论,推动了鼎彝、贞石、古泉、瓦甓等古器物文字成为书法篆刻艺术的重要“源泉”,其中古陶文字独特的结体与抑印布局的奇恣多变给予书法篆刻家们创新探索的启迪。
近现代以来,金石文化更是在全国范畴内引领风尚。本次展览上,以韩天衡、陈茗屋、童衍方、林公武、吴子建、刘一闻、孙慰祖等四十位老中青三代金石家的作品齐聚一堂,他们的题跋展示了当今海派金石文化艺术的积淀与厚度,展示了当今海派金石家对于传统经典的继承以及突破艺术籓篱的睿智与选择。这种继往开来的努力昭示了当今海派金石家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追随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文化发展高度的决心。
作者:如烟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来源: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