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正式开启,如何为孩子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今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青少年策划了一系列好玩又有意义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和课程,带孩子们走进艺术之门,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深根发芽、茁壮成长。
7月10日下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热闹非凡,150名沪“小记者”和30位海派非遗代表传承人齐聚于此。和一般常见的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手艺”的活动场面不同,这些孩子们和很多已逾花甲的传承人就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相互寒暄交流。原来,当天在这里举行的是“2020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之非遗守‘沪’人”活动成果总结大会,150名拥有“小记者”头衔的中小学生,用一本酝酿近一年刚刚火热出炉的《跟着孩子看非遗》图书向30位海派非遗传承人致敬,而这些平日里深居简出、坚守创作的非遗传承人则亲手向小记者们颁发“非遗守‘沪’人”称号证书,并像“大明星”一样坐在桌前,在孩子们双手递上来的图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作留念。
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这大和小、老和少之间,完成了一次关于非遗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文化的传递。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遍认知,就是为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希望他们通过了解非遗,增加一种根基性的文化积淀,然后自主地进行文化探索,从而形成更深的文化自信。活动也为青少年的非遗社会化教育探索了新的模式与途径,有利于让非遗保护内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保护主体的社会化。
据悉,从2011年6月开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启动了“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截至2019年,“学子行”活动共发放了“参观套件”57万册,参与的对象由最初的中小学生扩展到了高中生、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展馆也由原来的13家非遗场馆扩展到了30家介绍“传统历史文化”的非遗+展馆。2020年,主办方与非遗保护中心设想何不“化整为零”,让无法走进公共展馆的孩子们走进传承人的家里、工作室里,实现双方之间更加“亲密”的接触,并进而把孩子们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更多的青少年。“非遗守‘沪’人”活动应运而生。
走近非遗传承人,是从2020年的酷暑天开始的。有的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内,甚至没有空调,这对于小记者们来说就是一次意志力的磨练。采访完后,小记者的稿件都被带教老师多次退回修改,犹如非遗传承人打磨自己的作品一样,是一次追求卓越的体验,最终有了集结150篇精心构思的佳作,全方位呈现海派非遗传承人日常与坚守的《跟着孩子看非遗》一书。业内人士指出,小记者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生命在影响另一个生命,这是最好的“实践教育”。
对于上海各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而言,参与这次“非遗守‘沪’人”活动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袁耀透露,自己经常会接受专业媒体从业者的采访,但这些报道往往都是成年人写给成年人看的,这次活动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小记者”以及他们鲜活的所思所想,并且把这些采访和纪录以文字形式再传达给“小记者”们同龄的孩子,这种感受很新鲜。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庆春说,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可以让它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为了让这种精神的传承被更多的孩子感受和体验到,《跟着孩子看非遗》一书还创造性地尝试了在全书中“内嵌”30位非遗传承人、30项非遗的“一分钟”电影纪录片。孩子们只要跟着图书扉页的指引,就可以通过AR技术用手机、平板电脑一边看非遗电影纪录片,一边从同龄人的文字中“咀嚼”非遗世界的万般滋味。
据了解,由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海派百工》(第二季)共40集系列人文纪录片已完成拍摄并已进入最后的制作阶段,预计年内将登陆视频网站首播。届时,小小“非遗守‘沪’人”们有望解锁更多海派“非遗”新技能。
在市群艺馆门口,一本《走进艺术之门》青少年暑期活动的橙色小册子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绘画、相声、吉他、音乐剧、街舞、乐队、越剧、衍纸、非遗手工制作、原创儿童剧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已经从7月1日开始陆续推出,贯穿整个暑假。“希望能每天来到这里,了解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的赵梓青说。
“走进艺术之门”项目负责人孙骏介绍,这是市群艺馆于2014年开始打造的品牌活动,定位青少年艺术普及,分为夏令营、周期性课程、市民艺术大课堂、周末文旅讲座等内容形式多样的“课程”。“青少年暑期艺术需求一直旺盛,开设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生活,也想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区别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
7月5日,“朵纷艺术·创想山水”油画课程已经开启,深入浅出地教孩子们与油画零距离接触,提高创意表达能力。7月6日晚,经典舞剧《闪闪的红星》复排展演赏析在星舞台上演,舞蹈演员黄豆豆亲临现场,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亲子“赏析课”。
课程中包括吉他、少儿街舞、阿卡贝拉体验营等,带领孩子们从音乐、舞蹈、演出技巧、和声练习等角度学习体验。少儿相声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交流技巧,还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了话剧表演、古诗词朗诵与中国传统京剧唱、念、做、打等元素的原创独幕儿童剧《戏剧小神童》,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原创儿童剧的快乐。
将于8月开课的乐队体验班是今年新开的课程,一开出即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指导老师杨蚕介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通过建立小乐队的形式让学习变成青少年的社会活动,让学员互相鼓励,更为主动地去学习。老师们在弦乐队的基础上加上打击乐,让音乐层次更丰富、组合更多样,让孩子们感受更加精彩音乐的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一系列课程和活动中也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入其中。“长征小故事”主题音乐剧体验班让孩子们沉浸式了解红色历史故事。中华优秀文化诗词赏析会邀请复旦大学原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向青少年讲述红色诗歌系列。暑期公益电影放映和上海纪实频道合作,选择了《理想照耀中国》的部分内容向青少年放映。“噱”看上海——城市漫游系列讲座包含《再见,董家渡》《我伲一道聊咖啡》等,向青少年介绍上海的城市文化脉络。暑期非遗学苑则精选了罗泾十字挑花风铃等一系列非遗手工艺课程,带领孩子们了解非遗,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作者:李婷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图片来源:叶辰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