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芭蕾《浮生一梦》
以“龙华烈士”为原型创作的《血映桃花》、记录辉煌历史时刻的《光明行》、反映“白衣战士”青春风采的《不能放弃》……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新”光耀眼。
5月10日,30个原创舞蹈新作集中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其中超半数作品为首次登上剧场舞台。这场“艺心向党——第六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展示了申城近年来舞蹈创作演出的实力和水平。“经过两年的沉淀和积累,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上海舞蹈人蓬勃的创作热情和情感诉求。”在舞评家方家骏看来,此次展演不仅体现了年轻一代更为活跃的创作思维,也反映出上海舞蹈编创、表演人才的迅速成长。
群舞《光明行》
“小舞蹈记录大时代”,进一步拓展创作疆域
此次展演主题定位“艺心向党”,爱党敬党的题材成为不少编创者的自觉选择。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上海师范大学的群舞《光明行》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时刻,用“石库门的灯光”唤起观众内心澎湃的激情。上戏舞蹈学院的群舞《英魂》融入质朴、雄浑的鼓子秧歌,让民间舞传统素材在主题演绎中获得了新的意蕴。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双人舞《血映桃花》以“龙华24烈士”中蔡博真和伍仲文为原型,用细腻的舞蹈语汇书写“囚车婚礼”的动人故事,刻画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世界。方家骏认为,舞蹈以“血雨腥风”和“桃花盛放”两个极具反差的意象,在革命浪漫主义底色上,将一段表现得感人至深。
双人舞《血映桃花》
上海歌舞团创排了多个反映抗疫一线英雄事迹的舞蹈作品,由周晓辉、王景、毕然带来的女子三人舞《不能放弃》表现了医护工作者不畏生死,坦然面对疫情的青春风采。“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集体记忆,更具有希望的力量。舞蹈作品虽然体量小,却同样能以饱满的精神内涵,参与到重大主题创作以及国家叙事中去。”方家骏认为,发挥好“小舞蹈记录大时代”的艺术功能,能使小型舞蹈作品的创作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也使小型舞蹈这一艺术样式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独舞《扈三娘》
创作思维活跃,在美学理念上逐渐形成新追求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致力推动音乐舞蹈创作,促进新人名家成长,以展示、提升上海音乐、舞蹈原创力量的蓬勃生机。据悉,“第六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中超半数作品是首次亮相剧场舞台。青年编导和演员们活跃的创作思维让当天的演出充满勃勃生机,现场观众报以热情的掌声。
独舞《峰·青》
现代芭蕾《浮生一梦》是一出舞台上的“穿越剧”,作品以《游园惊梦》的故事为灵感,以梦境为媒引出当代人对生活的哲思。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吴虎生饰演当代青年,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张颋饰演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跨越400年的青年男女于梦中相会。上海歌舞团的独舞《扈三娘》、上戏附属舞蹈学校的独舞《峰·青》以不同方式探索“舞武融合”新路径,青年演员黄菲演绎的“一丈青”英姿飒爽,舞校学生黄慧慧表演的“剑舞”则展现出虚怀若谷的别样风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星海艺术团舞蹈团的群舞《塑心瓷》在题材上另辟蹊径,表现出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匠人精神,舞台呈现富有想象力。
群舞《永生花》
《象人》《回响》《沙漠胡杨》等作品饱含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展现了生动鲜活的民间生活;《闪动的瞬间》《永生花》《沉浮》《遗愿清单》《无以为家》等现代风格的作品也让人耳目一新。方家骏认为,青年舞蹈创作者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他们在努力寻求着时代特征和当代气质,在美学理念和舞性思维上也形成了新的追求。
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大舞台,助推原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茶花女》等上海出品的优秀原创舞剧面世,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编、导、演人才,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本土舞蹈编创人才仍显缺乏。如何打破创作“瓶颈”?上海舞界正多措并举,开拓新路。
群舞《塑心瓷》
据悉,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与相关院团、学校合作,为编导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更多采风和艺术交流的机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利用各自优势,积极探索“云剧场”“云课堂”新模式,拓展美育宽度,传递上海文艺创作最新动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则通过“青年编导孵化平台”持续推出新人新作公益演出,以贯穿全年的精彩演出汇同“舞空间”公益活动、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等艺术活动,给上海观众带去多元化的舞蹈艺术体验。
群舞《悸》
近期举办的“同心聚艺·向阳而舞”公益汇演、“艺心向党”第六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则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记者在现场发现,汇演展演也成为了一堂堂生动的艺术教育课,让来自上海舞蹈专业院校的学生观众们受益匪浅。上戏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教授认为,以剧场演出的方式推新作、育新人意义重大,学院应将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不断积累改进,从而培养优秀舞蹈人才,真正推进舞蹈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期待更多新人能扎根上海这片艺术沃土,最终“破土而出”“化蛹为蝶”。
作者:宣晶
摄影:祖忠人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