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创新人才一直是钱学森关注的重点。新时代下,“钱学森之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何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战略型科学家?
日前,《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新近在沪出版,书中分享了他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钱学森滚烫的自白,至今仍掷地有声:“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党和人民肯定他的辛勤劳动,就是最高的光荣。”
▲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楼前空地上进行爆炸成形演示试验后,钱学森(右一)拿着样品分析讲解
1955年初冬,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和家人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大地上,创建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1956年,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同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负责导弹、火箭研制工作。
随后,钱学森主持完成“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直接领导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发展建立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设计制造,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多项“第一”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特别提出:“能否加入要培养并选拔能领导科技攻坚的科技帅才这个意思?帅才的确是我们的急需。”什么是“科技帅才”?“科技帅才”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曾总结:“科技帅才不但要是一方面的专家,而且要能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并且能够联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来考虑问题。”
“很多人问过我,心目中的父亲是怎么样的?”在上海图书馆的首发分享会现场,高级工程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坦言,相比流传很广的那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更准确的表达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有独特创新的杰出人才?”
在他心中,钱学森既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又是非常合格的父亲——“说不合格,是他给我的教诲太少了,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管过我。尤其是上中学时,我的物理学得不好。别人说,你的爸爸可是大科学家。我有时会想跟父亲说,如果您老人家向我多播撒一点爱心,或许现在的我会更有出息一点。另一方面,父亲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成大器、有作为、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舍。”他回忆道,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连导弹、火箭长什么样都没见过,父亲舍弃了对子女的教育,把全部精力投入这份事业,只有舍,才能保证得。
▲钱学森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给学生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问题
“当下图书市场上关于钱老的书不少,如何寻找新的角度?”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谈到,钱学森的天才和他的学问成就或许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他的学习方法、爱国情怀,是我们能够学习的。因此,《钱学森说》以语录体切入,从“回归祖国”“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认识”“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学术民主和集体思维的创造力”“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教育和人才培养”“知识分子的出路及其‘最高奖赏’‘最高光荣’”这十个角度,选编了钱学森的相关谈话、语录,并辅以导读。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证。不要忘记:在田赛场上是快者夺标;打仗,是强者取胜;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靠教育达标。”“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的宝库。”“人才问题很重要。现在搞科技的无非是三代人,一是像我们这样的老一级的,再有很重要的是三四十岁的人,还有正在学习的二十岁左右的。我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一代比我们强。”——历数书中自白,无不透出钱学森对祖国强大、科技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热爱。业内评价,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老一辈共产主义科学家在实践中的奉献精神与真知灼见,依然给予今天读者不少启发。
作者:许旸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