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乡巨变》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一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的画作曾陪伴几代中国读者,对中国连环画和线描艺术创作发展贡献巨大。今天为何我们依然怀念贺老?如何重新发掘他笔下连环画的魅力?今年3月16日,是贺友直辞世五周年的日子;明年恰逢贺友直先生诞辰100周年。据悉,《贺友直全集》有望明年出版,中华艺术宫届时也将举办“贺友直诞辰百年纪念展”。
“无论人品、画品,还是作品,贺老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我自民间来——纪念贺友直先生逝世五周年座谈会”上,来自美术界、高校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贺友直家人围谈,深情缅怀贺老,追忆他的艺术人生,讲座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主办,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等联合承办。
“相比其艺术造诣,目前我们对贺友直先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他的连环画为我们这个时代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做了功不可没的记录。”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认为,除了连环画和白描艺术外,贺友直在美术经验和理论上也有特殊贡献,比如中国说“六法”,他也有六个字——“好看、高雅、功夫”,“这六个字真的了不起,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我们研究贺友直艺术成就的时候,不应忽略他在实践中得来的艺术领悟。”
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贺友直不仅仅是一位连环画家,也是导演艺术家,“他的连环画不是简单的文本梳理,而是经过精心调度,相当于舞美艺术家,对所有空间都做过认真多角度的处理。”以《山乡巨变》的一个开会场景为例,贺友直生出很多的画面,使空间变得有趣。他也是心理学家,通过动作、脸型、身段表现出笔下人物内心的波动。“我建议各艺术门类的人,都要看看《贺友直谈连环画》,他谈的不是连环画而是所有的艺术。”
当年,为了画好《山乡巨变》,贺友直挑着担子下乡,在农村的几年也没白呆,希望能传达山明水秀的景色,那些乡里人笑嘻嘻的脸,朴实憨拙的动作,力争用画笔把他们的魂给摄了出来。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评价:贺老善于发现和组织美,“美是客观的,但在贺老的笔下,他把美的散漫变成了浪漫,把朴实转化为情趣。在《山乡巨变》中甚至已经融入了无人机的视角。”
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连环画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形态,是因为它在社会主义时期获得新生,焕发活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谈到,《山乡巨变》《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等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诞生出来的新的人民文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民文艺的经典。贺友直连环画有句名言“一凳安天下”——很小的独具匠心安排,延展处无限的趣味。
“他是一个画画认真、性格率真、为人本真的艺术家。”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用三个“真”来形容贺友直,“贺老的连环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书’,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他在多年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三句话:从生活中捕捉灵感,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中发现自己。这三句话仍值得回味,可指导当下的艺术创作。”
“贺友直走了,但大师留下的精湛的艺术和可贵的品格是永恒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传承人范生福追忆道,贺老为《富春江画报》创作过很多连环画作品,他在收到稿费后,给编辑庭樵写信说:‘稿费收到,太优厚,估计是出于照顾,编辑部的好意,表示衷心感谢,钱是收下了,心里很不安,以后希望能按照择优录取、按质论价的原则对待我的作品和报酬,我不会故作姿态说漂亮话……’这就是贺友直。”
座谈会上,贺友直家人向中华艺术宫、上海市美协、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继续赠送贺友直签章的作品作为收藏。作为首次有高校学术力量介入连环画研究的系列讲座,继去年推出“人民文艺的创制:连环画与社会主义文化”系列活动后,这个月底,学者毛尖、朱枫等将以“电影与连环画的双重变奏”为主题收官,以学界的持续探讨向贺友直致敬。
作者:许旸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宣晶
图片: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