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望天、“蛟龙”探海、“北斗”再上层楼,“嫦娥五号”着陆月球、“天问一号”逐梦火星……“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正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一套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的“科学家之梦”丛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图书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院士等。“科学家之梦”丛书专注于回答两个读者好奇的问题,一是目前科学最前沿的问题是什么,二是这些最权威的科学家究竟“想知道”什么。
目前出版的首批第一辑4册中,涉及众多的自然科学领域,围绕中微子、脑科学、地外生命、人类起源和迁徙等重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却可能和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探索地外生命也许能为我们找到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脑科学探索能够让人工智能更进一步,未来甚至可能出现变科幻为现实的“脑机接口”;中微子振荡有助于解答宇宙起源之谜;用DNA探索基因密码,拨开历史中的迷雾,解答人类起源问题。
在“科学家之梦”从书中,科学家们从已知的科学成果谈到尚未搞清楚的前沿问题,阐述他们力图解决前沿问题的基本思路,试图沿着怎样的途经、尝试使用什么方法,力争在求解问题的艰难旅途上有所前进,最后则对于这些前沿问题一旦获得突破将会有何前景或深远意义作一展望。
“科学家之梦”丛书所关注的科学前沿与这些科学家,都值得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科技强国之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
从《天问》到“天问一号”,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
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他们是否具备了与人类相当,甚至更高的智能?有朝一日,我们能否与他们建立联系?古往今来,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息。
《地外生命寻踪》的作者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身为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从无到有”。在书中,欧阳自远和青年学者王乔琦以地球生命为模板,为读者生动介绍了人类探寻地外生命的方法及历程,并在最后对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提出更高的期许。
《地外生命寻踪》从外星人的传说谈到如何探索地球之外的生命,由太阳系到巨行星卫星再到宜居行星,为读者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同时,科学家也给出目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改造月球、通过对火星的长期改造再造一个地球、建造轨道空间站。今年2月,“天问一号”已经被火星捕获;4月,“天问一号”将在火星实施软着陆,降落一台火星车到火星表面进行时长90天的探索工作。另外阿联酋的希望号、还有美国的毅力号也都来到了火星,也许不久以后,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就会成为现实。
电影《阿凡达》里的“脑机接口”会变成现实吗?
对于“脑机接口”等专业术语,你也许会感觉陌生。如果提到电影《阿凡达》《黑客帝国》《源代码》《头号玩家》,你是不是会恍然大悟?而这些科技手段并非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2016年巴西世界杯的赛场上,截瘫少年已经可以用脑机接口开球了。去年,国内首例通过脑机接口实现让72岁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可乐。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一直在研究脑机接口。不过,目前脑机接口学科要实现工业应用,还面临着控制理论的原则性限制与复杂性理论缺失等根本性难题。
在《探索脑的奥秘》中,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院士与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肖晓研究员为我们讲解了脑机接口的原理、现在的发展状况和伦理思考。除此之外,作为科学的终极疆域,关于感知、记忆、人工智能、脑疾病等,也都在本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
用DNA检测分辨“曹操墓”真伪,真的能解答历史迷案吗?
轰动一时的“曹操墓”DNA检测事件,DNA检测助力告破白银连环杀人案,DNA鉴定帮“回家”的远征军遗骸找家人……这些新闻和《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作者李辉教授以及他的团队有关。李辉教授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分子人类学,从DNA 探索人类起源与文明肇始。
《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一书中,李辉教授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金雯俐就综合化石、DNA、考古、语言、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跨越生命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长河,探索人类起源与迁徙,特别是中华文明中的族群演化与文明肇始之谜。中国人的祖先是本土猿人还是来自非洲?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后代吗?“三皇五帝”真的存在吗?夏朝真的存在吗?曹操是不是真的姓曹?李辉教授谈论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信手拈来,让读者一本书读懂人类进化和文明肇始。
宇宙中是否存在如幽灵一般无处不在的物质?
你知道这世界上最小的尺度是什么吗?如果你说出纳米的话,那么你已经落后太多了。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窥视,早已不限于纳米尺度,而是直达质子直径千分之一的微微微米(阿米)尺度,即比纳米整整小了9 个数量级。也许微观世界的空间之大,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粒子物理学领域,除了无质量、无结构的光子和胶子,最小的基本粒子当属中微子。中微子到底有多“小”的问题,就如同暗物质到底有多“暗”的问题一样,都是当今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未解之谜。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微子其实属于宇宙的“热”暗物质,它们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既是宇宙演化的参与者,也是宇宙演化的见证者。回顾诺贝尔物理学奖,你会发现有四次都颁发给了同一个领域的成就,那就是中微子。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教授撰写的《中微子振荡之谜》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和现有理论,回顾了每一个发现的发展历史以及那些令人着迷和激动的实验细节,讲述了当下中微子振荡仍存有的“未解”之谜。
作者:宣晶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