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上音歌剧院开展了一系列学雷锋主题活动。剧院中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得知这场学雷锋的主题活动后,她以一位普通老人的身份悄然走进上音歌剧院。
1963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巧合的是,樊锦诗也是1963年大学毕业的,“我们当年就是学雷锋,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在她看来,雷锋精神在当代依然没有过时,“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每件小事做成才能干好大事业”。
“我在上海成长,上海人身上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就是创新。我现在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把敦煌实物进行数字化,让更多人能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美。”扎根大漠40余年,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创新,为敦煌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直到今天,她依然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弘扬敦煌文化,“在事业上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积累、打开脑洞、大开脑洞”。
樊锦诗眼中的敦煌文化是美不胜收、人见人爱的,“这之中博大精深、宽广无边、深不见底的文化内涵,可以打动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们,包括音乐、美术等艺术从业者,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正如这位“敦煌女儿”所说,如果真有来生叫她再选择,她仍然再选择敦煌、再选莫高窟、愿意再为她服务一次。
不忘初心,用艺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音歌剧院始终不忘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文化育人文化培元的使命,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生发公益力量动力,用艺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受邀到现场的观众由湖南街道特别组织,他们有些是从未进入剧院的市民,有些则是为国家戎马一生的退伍军人,有些外来务工人员,有些则是留守儿童家庭,还有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打工族。通过这一次的活动,他们不仅走进了上音歌剧院,更是对上音歌剧院的建筑、舞台和实力有了深入的了解。
上音歌剧院今天还携手湖南路街道与剪爱公益组织一同举办了一场认知症主题公益活动——“认知症好朋友在行动”。30余位患者及家属走进上音歌剧院,跟随专业的教师一起学习了解认知症的基本知识,亲身感受和体验音乐治疗对于认知症带来的帮助。此次活动是政府、剧院、社会组织三方联动共建认知症友好社区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上音歌剧院用音乐服务社会公益的一个跨步。
舞台科技赋能艺术追求,文化供给传递价值追求
上音歌剧院地处上海音乐学院东北角、淮海中路和汾阳路的交界处,具备了专业国际一流歌剧的演艺空间,无论是声场、灯光、吊杆,抑或是观众座椅排布,都能全方位满足专业歌剧演出的需求。
此次上音歌剧院深入挖掘其立体感强、技术性高、纵深长的舞台资源,制作编排并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舞台秀。舞台秀以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召唤开启大幕,向抗疫时期最美逆行者致敬;通过升降平台的有序并进与吊杆的无序错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境恶劣的环境气候,勾勒出戍边战士们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坚韧精神。
当大幕和多台子母升降平台缓缓靠近的时候,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石窟”就出现在了观众眼前,一幅幅敦煌壁画在洞窟中若隐若现,点点灯光的交相辉映折射出无数位敦煌守护者的兢兢业业和对敦煌的热爱与坚守;30根吊杆同时在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变幻,以准确的精度和归一的平准度将整个舞台秀推向了高潮。
上海沪剧院屡获国内戏剧大奖的《敦煌的女儿》今年计划将在上音歌剧院亮相,该剧讲述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的故事。上音歌剧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将通过呈现更多的经典文艺作品,进一步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
图片来源:上音歌剧院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