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早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开始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这是冯骥才的 《年文化》中有关春节的描述。在中国民间,年文化是最深广的文化。如果把中国的春节比作一场漫长的狂欢,元宵无疑是落幕前的高潮。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为振兴中国传统节日,上海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为人们诠释元宵节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浦东三林老街:行街表演别具一格
据史料记载,上海在明代已有“闹元宵”的习俗。清末民初,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上海城市的繁荣,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地区大量移民涌入,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元宵节习俗与上海当地元宵风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元宵行街会”。
元宵节当天,一场别具一格的行街表演在三林老街上演。行街表演由龙狮呈祥、五福临门、乡音贺岁、群星庆丰4个主题板块组成。龙狮表演、荡湖船、八仙过海等传统文化项目表演让吸引了路人驻足观赏。活动现场,小学生、中学生舞狮舞龙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向人们生动呈现了三林特有的节日民俗。而三林茶酒担、出嫁独轮车、崩瓜担舞等节目则原汁原味再现了三林本地老早前的生活习俗,让人倍感亲切。
除了行街表演,当地文化团队精心表演的特色文艺节目以及猜灯谜、包汤圆、巡游等民俗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和参与,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浓浓节日氛围。在三林塘港水上舞台和亿丰时代广场舞台,两台文艺节目先后开演。三林民乐团的民乐合奏《花好月圆》、三林联丰村小学的龙狮表演《龙腾狮跃闹元宵》等节目异常喜庆热闹,博得观众一片喝彩。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此两台演出活动安排了多个主旋律节目。由社区文化团队表演的歌舞《我和我的祖国》、《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节目情真意切、经典永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的讴歌赞美之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元宵佳节当然少不了汤圆。当天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包本帮汤团的景象颇为动人,除了现场试吃,包制的汤团一部分还被制成半成品送往社区派出所,让坚守岗位一线的“最可爱的人”也一起过元宵。
市文联:元宵茶话会首次走进商业空间
元宵茶话会是上海市文联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文艺界传统聚会。今年元宵茶话会主题“良宵”,首次将这个文艺界的大聚会引入商业空间——亚振海派艺术馆。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本命牛曹鹏、84岁的本命牛陈家泠与沪上艺术家欢聚一堂,共庆元宵。
此次活动分为展览和演出两部分,场馆的陈设以海派家具为主,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在家具展示厅设计了美术、书法、民间艺术“元宵特展”,在充满现代气息的灯饰区展示了民间文艺家为辛丑新春新创的以“牛”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年俗艺术品,包括海派剪纸艺术和传统民间收藏;上海美术家协会收藏的清代版刻年画和上海书法家创作的对联、诗句等装点于家具展厅各处,并且按照客厅、卧室、书房等不同功能区域量体设计,与各式家具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元宵年味。“元宵特展”将向市民持续开放至3月12日。
在二楼中庭,一台精彩的沙龙式互动演出精彩上演,演出在Bilibili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二胡与弦乐四重奏《万马奔腾·良宵》、舞剧《奔月》片段、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京剧《梨花颂》、海派魔术《幻·彩》、海派小调《上海谣》、海派京歌《梅花赋》、海派评弹《花好月圆》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融传统与当代为一体、充满海派文化韵味。
当天亚振海派艺术馆成为上海市文联“‘海·尚’艺术沙龙”首家授牌单位。据透露,今后,上海市文联将进一步推动艺术融入百姓生活、推动艺术个性化地服务大众,为更多的商业空间加入艺术元素,逐步发展成为“商业+艺术”“线下+线上”“大咖+大众”的新艺术空间。通过与商业空间的深度合作,发挥其贴近市民的属性和地域优势,引领更多的艺术家、艺术活动走到市民身边,让艺术成为海派生活的日常。
市群艺馆:近20项传统民俗活动轮番登场
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元宵节系列活动从2月26日晚持续至27日全天,猜灯谜、海派撕纸、学做小白兔中式面点、海派滑稽戏、民族乐及昆曲赏析等近20项传统民俗活动将轮番登场,营造浓郁节日氛围。
“‘喜逢岁首’,打2字四川地名”。走进该馆,迎面而来的就是灯谜亭。高挂在红灯笼上的一个个灯谜引得人翘首思考。灯谜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捉迷藏的文字游戏。“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灯谜如何解?”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刘茂业的趣味灯谜知识讲座将为大家解密元宵节猜灯谜的传统由来,教你如何在猜灯谜中拔头筹。据透露,元宵节猜灯谜源于南宋,是看花灯之际的一项游戏娱乐活动。古代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比较少,平时很拘谨,元宵节是普通老百姓的狂欢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因此灯谜的这种游戏就随之而生。明末开始灯谜和普通谜语分离开来,灯谜更重“文义”,谜语重“事物”。
深受大家欢迎的市民艺术夜校则将推出元宵的“升级版”——小白兔面点制作,在月圆之日做一只月亮中的“小玉兔”,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而汉服舞的体验也让市民朋友感受到汉民族古典舞的曼妙韵味,从中体味到中国传统礼仪、武术、气功中的文化及气韵。
“以手代刀,以撕代剪”,十种站、立、跑、斗不同姿态的牛活灵活现,贴粘在中国传统的外方内圆宣卡纸上,犹如月中之牛,题上一句新年祝福语,盖上"大吉”、"民间撕纸”红色印章,呈现浓浓出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韵味……活动现场,海派撕纸非遗传承人华兴富巧手撕出的“感恩牛”、“酬勤牛”、“颂春牛”令人惊叹不已。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成千上万的外籍人士在上海安家。此次元宵活动,将迎来一群外籍友人,他们将学着撕纸、做小白兔中式点心、倾听中英双语的民族器乐赏析、观赏海上年俗风情展览,通过有趣的互动了解元宵节的涵义,中国人对家庭和团圆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我们是在严格遵守政府的防疫政策前提下来到这里,疫情期间,这些外籍人士也生活工作在上海,我们希望组织这些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外籍人士中心(中文)外联总监袁艺说。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元宵节是年轻男女邂逅结缘的节日,有“中国古代情人节”之称。2月27日,青年艺术家张冉将带领大家走进昆曲的曼妙世界,一同感受《长生殿》和《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与此同时,传统保留项目团团圆圆照相馆仍然为市民免费提供中式传统服饰和志愿者拍摄,市民可趁这个节日再拍一张全家福,和和美美又一年。海上年俗风情年画展、生肖展、非遗纸艺展以及公益贺岁电影继续免费向市民开放。线上年俗答题竞赛牛闯关、新春诗词大赏、猜灯谜活动以及云展览活动等线上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亦可参与趣味年俗文化体验。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象征着万象更新,我们希望借此节日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人群覆盖面。”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为了让更多市民可以参与,他们特地将活动放在了2月26日晚和2月27日(周六)全天。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周六依然是个吉日,希望一晚加一天的线上线下活动让市民充分感受元宵节的节庆民俗文化,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李婷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范昕
图片来源:叶辰亮、蔡晴、市群艺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