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影演员剧团的消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在葆于2月13日在京去世,享年85岁。
杨在葆1935年出生在安徽宿州,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他多次获得金鸡、百花奖,2019年获颁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1960年杨在葆就在汤晓丹执导的电影《红日》里得到了一个角色。连长石东根算不上主角,但杨在葆却以充满激情和朝气的表演,鲜明地刻画了这个农民出身的基层指挥员,以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生活中的散漫霸气,颠覆了观众印象中的“英雄”形象。
五年后,他与达式常合作主演了剧情电影《年青的一代》,轰动全国。在谈到《年青的一代》的那批知识分子时,他说:钢铁的意志、金子般的心、水晶般的淳朴,是我对搞地质工作的人的感觉。那时候是难以想象的艰苦,“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勘探的”,就是当时地质勘探队员的真实写照。然而,那个年代,年轻人却都有共同的热情,那就是效力国家,以苦为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在葆又在《血,总是热的》中饰演厂长罗心刚——一个冲破重重阻力的改革者,为当时的银幕留下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硬汉形象。这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改革题材电影,以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急需变革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凤凰印染厂厂长罗心刚冲破重重阻力,推进企业改革的故事。
该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使得身处困境的改革者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精神力量。杨在葆也凭借他饰演的罗心刚,获得了198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杨在葆曾回忆说,在1983年摄制的电影中,就喊出了“计划经济有很多的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的话,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用长达5分多钟的镜头,一气呵成的直击当时“规章制度”痛点的演讲,喊出了中国人希望改革的最强音!
两年后,杨在葆再一次拿到了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这一次他凭的是自导自演的影片《代理市长》。从剧本到筹拍,从人物设计到修改上映,杨在葆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连续四五个月时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杨在葆说,是改革开放,鼓舞他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也是身边一个个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勇于开拓、大胆革新的人民公仆,让他坚持要让角色最后说出“若为百姓死,做鬼也风流”这句台词。
杨在葆说过,“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
比如,电影《红日》中他扮演连长石东根,扮演这个角色,他是被抽调过去拍的,“不但没有工资,自己还得自带行李、粮票和钱。晚上就跟剧组的人睡在地上,”不但如此,他除了拍戏外,还要承担搬道具和扛枪的苦力活,杨在葆印象中自己当时食量大,但是没有肉吃,每餐只能吃一斤窝窝头,有一次实在太饿,就到边上的庄稼地里钓青蛙,用圆领衫打结后做成的袋子装着,回来煮熟后给剧组每人分几个,算是改善伙食,“结果没两天功夫,附近的青蛙全部都被我们钓光了!”
直到拍摄《代理市长》,杨在葆才拿到第一笔钱,共有3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钱,他借此给家里买了一台18寸的彩色电视机。他自导自演剧情电影《代理市长》,并凭借该片获得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正当杨在葆全身心投入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中国电影面临商业化冲击与艺术创造的阵痛。从50岁到70岁,整整20年,杨在葆没有再演过一部电影。直到近年来,杨在葆还是一如既往地谢绝那些他认为缺乏生活基础的角色。
2017年,杨在葆参与了《声影—上影演员剧团庆祝建军90周年 浦东文化艺术节专场》,以朗诵、多媒体等形式向人民子弟兵致敬。新冠疫情暴发后,杨在葆一直焦急地想为这次抗疫做些什么。在抗疫期间,上影演员剧团集体创作了诗歌《风雨中的守候》,诗歌在上影演员剧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时,后面附上了演员剧团成员的照片,每张照片上都配有加油鼓劲和介绍疫情防范措施的语句,其中包括杨在葆。
演戏之余,20年的书法功力,杨在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书法讲究的是“提按”,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他举一个例子,“就好像手中拿着一个吸铁石,对着桌面上的铁砂子,太近了,砂子一下子都被吸起了,太远则没有效果,用笔的奥妙就是让吸铁石保持合适的距离,让铁砂子保持在即将被吸起的状态,随心所欲,这就是八方出风的奥妙!”
这跟演戏一样,演员要在“规定的情景之中生活,如果你老想着别人在看你,你一定演不好。”
图文综合:艺绽、上影演员剧团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