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开发行的“改革开放第一股”,为何诞生在上海?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际,梳理从0到1的突破,予当下哪些启示?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30余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初创、启航到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发生了许多足以记入史册并启迪未来的故事。其中,尤为人津津乐道的上海飞乐音响股票,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小飞乐”。
1984年,面对人们对音响设备需求的增加,上海电声总厂在扩大生产筹集资金时遇到困难。上海电声总厂提出了搞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的设想,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上海电声总厂对口的中国工商银行静安办事处,很快批拨了50万元发行份额。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对外发行股票。
有趣的是,彼时发行股票是一件新鲜事,许多工作都是从无到有的摸索。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股票的样子,于是找来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南洋卷烟厂的股票样张,翻制成“小飞乐”,并由印钞厂印制。在工商登记企业执照时,由于当时没有股份制企业这一类别,最终按集体企业的性质登记。正式对外销售时,发行人员背着钱箱、股票箱当场收钱、开票,许多人早早便来排队购买。
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到访中国,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范尔霖赠给邓小平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徽章,中方决定回赠他一张中国的股票。当时,北京天桥发行股票的时间比上海的飞乐音响公司早几个月,但北京天桥发行的凭证设有五年期限,按现代证券市场的概念,更接近于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上海飞乐音响股票不论是股份期限还是股票印制,都相对比较规范。
范尔霖获赠一张50元面值的记名式飞乐个人股票后,还专程来到上海最早的股票交易柜台办理过户登记。当时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用来接待客户的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由此产生“全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来到全世界最小的证券交易场所办理股票过户”的故事。范尔霖把这张股票带回美国后,将其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
从“小飞乐”的诞生故事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幕后,再到股权分置改革的缘由与过程,在沪首发的《证券兴起:我与中国资本市场》记录了中国一线建设者、推动者、监管者讲述的改革风雨征程,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业内期待,主题出版领域能推出更多分享从业者智慧、回望时代历程的现实题材力作,为主旋律、正能量叙事添砖加瓦。
“中国金融发展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涌动,随着我国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中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书作者、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张宁在金融监管一线从业40余年,202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30周年当天,她将珍藏的295件承载着证券历史的股票、债券、认购证、存托凭证等物品捐赠给中国证券博物馆。
《证券兴起:我与中国资本市场》书中还记录了“飞乐音响首例增资”“东方明珠——文化上市第一股”“中国第一单B股可转债”“中国机场上市第一股”“上海港上市发展”“上海电气并购重组”“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等幕后故事,也有对“宝延风波——深圳宝安收购上海延中实业”等热点事件的解析。
部分内容摘自《证券兴起:我与中国资本市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