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注定是一个非凡而特殊的年份。一年间,中国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在守护本国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积极展开海外援助,展现大国担当。在如此艰难的年份里,中国也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围绕脱贫攻坚,文艺人也不缺席,近年推出了话剧、戏曲等各类舞台作品。眼下,又有一部民族歌剧即将迎来首演。特别的是,相比于围绕一些扶贫干部、英模所展开的舞台作品,这部作品所呈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自己校园中的扶贫故事,没有了轰轰烈烈的故事,却试图用大学生的真诚与热情打动观众。由上海师范大学历经三年打造的扶贫题材民族歌剧《樱桃红了》将于今、明两晚在马兰花剧场上演。故事以该校爱心支教者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原型,以口口相传的原生态音乐为创作原点,创作出一部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春励志的民族歌剧,呈现青年大学生朴实真诚的时代情怀和高远而接地气的青春理想。
樱桃好吃树难栽。就如幸福不会从天降。扶贫先扶智,成为上师大师生持续20年始终坚持支教的笃信,也成为该剧贯穿始终的精神线。2017年,上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李伟了解到,自己学校的师生早在2001年开始,就相继发起了“曙明计划”“阳光种子”千元计划、“助力梦想”计划……通过这些支教项目,上海师生为边远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送去温暖。他们的足迹不止踏足贵州,也前往广西、甘肃等祖国各地。其中,上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130人赴广西省百色市和甘肃省玉门市开展支教工作,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8万小时,服务对象超过20000人次。翻看一张张图片,聆听以秦鑫为代表的在校大学生们支教的所见所闻,作为老师的李伟感到深深的震撼,计划以制作人的身份打造这样一部反映本校师生扶贫真实故事的民族歌剧。
主创与山区孩子合影
不过,把真实的扶贫故事搬上舞台,尤其是搬上歌剧舞台,仅有20年庞杂的真情积累还不够,需要主创对于故事主线有着高度聚焦。最终,主创选取贵州一地的支教故事作为全剧核心。这是因为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或许是种缘分,主创在采风过程中,于贵州务川与上师大的支教师生团队撞了个正着。在上海支黔干部与当地扶贫干部的支持下,主创队伍亲历着在这片大地上正在掀起的一段激情奋斗篇章,也让编剧有了亲眼见证支教师生在当地无私奉献的点滴小事。
上师大此前在贵州务川龙潭小学展开支教
《樱桃红了》,“红”得不易。据介绍,过去三年间,以编剧黄伟民、金铁强和词作家张海宁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先后四次深入贵州大山深处的贫困农村进行创作采风,该剧仅剧本就经历三次颠覆性剧本创作,数十次打磨修改易稿。为了紧扣民族歌剧的特点,该剧还特别邀请布依族文化传承人及布依族歌者,原汁原味地再现当地民族音乐,充满地域风情的同时,也在民族歌剧音乐的探索上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比于一般艺术形式,调动表演、音乐、合唱等多方面力量的歌剧是个大体量制作,这对于大学为主导的艺术制作团队来说,尤为困难。作为总导演,上师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春良带领青年导演王海丰和刘志贤身兼多职,投入创作。他们不仅参与剧本的进一步加工修改,边排边提高,还参与了剧中歌词与多媒体的创作。与此同时,作为制作人的李伟也广泛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创作,力图让校园出品的文艺创作也经得起市场考量。他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军担任该剧艺术顾问,为上海军之声合唱艺术团则贡献60多人编制的队伍参与演出,为该剧中担任主演的上师大音乐学院在校研究生甘当绿叶。
一切努力所期,皆源于主创并不打算将其仅仅作为学院师生教学实践的产物,而是努力打造一部能够回应时代、立得住的舞台作品。李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文艺作品,真正直面我国在全面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浪潮中,通过关注山区孩童身心健康发展及教育这一关乎未来的深层思考,坚持民族歌剧方向的创作和探索,体现是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作者:黄启哲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图: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