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宛平剧场改扩建后效果图。②程十发美术馆。③上海大歌剧院效果图。④上海博物馆东馆效果图。⑤杨浦滨江昔日的 “工业锈带”已成“生活秀带”。均本报资料照片 制图:李洁
“我以前就在这上班,没想到现在这里成了如此雅致的艺术空间。”看完毛麻仓库正在举办的艺术展,杨阿姨搀着老伴走上顶楼露台,迎着秋日舒爽的江风,两人细数往昔:“这是我以前每天上班走的路。看那个路口,以前我上夜班时你总在那等我……”他们脚下的这处老厂房始建于1920年,前身是德商瑞记洋行,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如今是网红艺术打卡地。
在绵延15.5公里杨浦滨江地带,像毛麻仓库这样的工业遗存有近70处。近年来,经过创新性保护和开发利用,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为民所享的“生活秀带”。近日,喜讯传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入选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国仅6处进入创建名单。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上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深刻阐明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得怎样,一个很直观的标准是文化设施的“可抵达度”。当它们深入城市肌理,随处可见,文化成果就变得触手可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上海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全面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物理新空间。一方面,多点布局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宛平剧场、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国际水准的新型文化地标;另一方面,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生,成为“最上海记忆”的文化空间。新与旧交融,历史与未来相逢,上海,是一座魅力人文之城。
多点布局,新地标加速生长
近日,550名观众走进淮海路上的上音歌剧院。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比才《卡门》……多个经典歌剧中的著名唱段在此响起,庆祝这座年轻的剧院运营一周年。“从我家往下看,它就像一只暖色调的和平鸽。”上音歌剧院开建以来,家住东湖路的翁女士为它画了20多张素描图,她说,“以前这里是停车场,现在家门口有了这么优雅的歌剧院,真是我们的福气。”
“十三五”以来,一批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全新设施“加速生长”,点亮了沪上文化版图。2016年,位于虹桥地区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对外开放运营。2017年,宛平剧场、程十发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新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集中开工新建、改扩建。2018年底,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破土动工,一座“从大地走向天空”的知识殿堂拔地而起。2019年8月,随着工程机械启动轰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12月,程十发美术馆正式开馆。同一天,建筑形体取“中国扇”之意的上海大歌剧院开工建设……
“新建东馆,回应的既是上海图书馆自身发展之需,更是市民和城市之需。”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告诉记者,上图东馆设立的近20个主题阅览区和功能区,无一例外都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的考量,满足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全球城市主题馆,将成为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在音乐主题馆中,馆藏的20多万张老唱片,将从库房走到台前。而作为上图特色馆藏,家谱、名人手稿、碑帖、版画、藏书票等都将在东馆拥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那么硬件就是盛放文化的容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说。事实上,上海近年来多点布局的新型地标,无一不是从时代需求出发,从人民需求出发。以程十发美术馆为例,该馆虽以个人命名,但不止于纪念大师个人,还担负着重大的使命——筑起展示、研究、推广海派艺术的重要平台,成为海派美术传承的基地。
渐次激活,老场馆焕发新生
新场馆不断涌现的同时,那些有着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老场馆也被渐次激活,融入了新时代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蓝图。
在徐汇滨江,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由工业遗存改建的公共艺术空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杨浦滨江,花草掩映下,一处散发着皂香的新空间里,正不断发生着“化学反应”。这里原是上海制皂厂,如今,它作为工业厂区的使命终结了,保留下来的压水解楼及污水净化池变身花圃,老围墙被重新涂鸦成景观,就连过去制皂用的反应池也变身艺术装置。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可以吃、可以喝、可以玩、可以买”的文化驿站。
在浦江对岸,曾是上钢三厂轧钢车间的世博大舞台,眼下正被改造成拥有三个室内剧场、可同时容纳近6000名观众的大型演艺空间,与紧靠的滨江休闲步道、世博公园及一街之隔的世博文化公园一起,构成可流动、可呼吸的人文生态空间。
“要感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离不开‘一江一河’。江是黄浦江,河就是苏州河。”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郑崇选说。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与苏州河为城市留下来许多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数据显示,仅苏州河中心城区段就分布着1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五处被列入文物保护点的桥梁。
近年来,上海持续深入推进“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连点成线再到面,打造上海开放度最高、为大众公平共享的“城市客厅”。如今,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已全线贯通,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也将争取于年内基本贯通开放。有市民游客感慨:“这些年,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像变魔术,每次来都有新体验。”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为显著的标识,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之源。”郑崇选说。未来,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的滨水公共空间还将被不断赋予新景观、新功能、新内涵,“上海文化”还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热潮。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提升文化品牌标识度的同时,也为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作者:李婷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