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复排的经典新时代版《长征组歌》,10月15日-17日连续三晚在上音歌剧院上演,上音优秀青年师生参与的“青春版”,以及院长廖昌永领衔的“群星版”先后登台。
在上音校长廖昌永看来,长征精神成为这部大型声乐套曲感染人的内核。复排,正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是对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致敬,同时也应该是学校不忘教学初心、学生不忘学习初心的一次精神洗礼。
“联合大作业”,集团作战优势尽在舞台呈现
曾经轰动一时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创作背景就是一次集团作战、集体创作的优势体现。当年,上音校党委书记孟波拍板选定,管弦系支部书记刘品起主心骨作用。管弦系和作曲系协同作战,何占豪俞丽拿等当时是管弦系学生,著名作曲系、副院长丁善德亲自指导,其他诸多学生也参加其中。
如今,时隔多年,这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现。今年是经典作品《长征组歌》首演5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以师生“联合大作业”的方式,复排并创新打造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
此次复排,上音校长、副校长、系主任、教授、博导全部站到乐团,担任声部长或是首席,党建引领,以及红色传承、学术传承和课程建设的思考,全部融入了这部红色经典的复排中。
以上音管弦系主任刘照陆所在的管弦系来说,为此次复排经典配备了150人左右的人员,“将来,师生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出需求,随时拉出多支成熟的队伍。”
上音民族音乐系副系主任陈春园说,第一次合排的时候,是在管弦系的排练厅,两支乐队再加这支民乐小组,第一句旋律奏响,她就彻底被震撼了。“我们的管弦乐队、民族乐队、声乐、合唱队,还有数媒专业的幕后支持,如此交融,这真的是要归因于集团作战、团队团结的力量!” 陈春园十分地感慨。
师生同台,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上音管弦系主任刘照陆自豪地说,舞台上,各个声部长、首席都是上音的老师,那可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在真实舞台上面,可能大家用不着说一句话,只要一种最真实的展示和示范,对学生而言,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
刘照陆眼里,如此一来,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影响下,专业水平对提升就会非常快。 一个音到底怎么吹,或者说在特定场景下到底应该怎么演奏展现,平常形容不出来的感觉,学生们一下子就全明白了。
“学生在舞台上的学习,受氛围、要求和演出的影响,他们会用200%的力量或者是说信息接受能力来接受和感悟,这种提升,是巨大的,特别有价值的。” 刘照陆说道。
此次出任低音鼓首席的现打系教授、博导杨茹文也觉得,从专业意义来说,这次的经典复排,也能让很多00后的年轻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何为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他们毕竟还小,有些职业习惯不是那么稳固,老师们的演奏和示范,所表现出的严谨性和一种近似苛刻的要求,带给孩子们一种新的理念,告诉他们音乐究竟应该怎样去完成,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职业,都是要有完美追求的。”
“民乐,在整部组歌中,具有点画龙点睛的作用。板胡、二胡、琵琶、三弦、唢呐、竹笛等六种民族乐器,在不同的部分充分展现出来。揉弦到底怎么揉,滑音到底怎么滑?通过实战,学生们能从中感悟很多。”陈春园已经开始思考,除了要让学生观摩演出外,她还在考虑如何把《长征组歌》的民乐部分变成一段段的“教材”,让每位学生都去演绎一番。
思想激荡,经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复排《长征组歌》是集合了全院集体的力量。长征精神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好,对于我们的老师,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刘照陆说道。
《长征组歌》从问世至今已经跨了很大的时空,但是内核和精神永存。“这是永远存在的,我们都需要一个斗志的延续,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磨难的时候,他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刘照陆认为,感染过一代又一代国人精神的长征精神,在这次师生同台的演出学习中,又再次发挥了很大的指引作用和精神鼓舞。
刘照陆还表示,国际的音乐也是民族的音乐,也是非常人民的音乐。同时,对于年轻人之间的合作也有很多启示意义。“最近一些年,追求独奏,追求一个人参加比赛现象比较多,这种综合性的比较少,对他们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这可能是他们未来人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成长历练。 ”
杨茹文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党支部书记,此次复排,对于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结合,他感同身受。陈春园也认为,除了专业技术,革命的精神、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洗礼,也是教师们责无旁贷该为青年学子去指引和传帮带的。
也因此,在复排过程中,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多元方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艺术实践思政”,使全体参演师生、全院广大师生接受了一次伟大长征精神的心灵洗礼、一次鲜活生动的“四史”教育。
上音期待,能让青年师生们在传承中感受历史的力量,在新时代也拥有热血青春。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亲身演绎、深入探索的形式更好的思政教育吗?所有的人,都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姜方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