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后,延安群众敲锣打鼓,给边区政府送来匾额
1935年10月,一支7000余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从那时开始,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地区,深刻影响了一个古老国家的未来命运。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古城,是成千上万中国青年积极奔赴的地方,毛泽东曾在此生活战斗了13年。为什么这个小城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延安之于当下有何启示?
“延安十年,厉兵秣马,转危为安,新中国的雏形在此孕育。延安改变了历史,也孕育着未来。我们研究延安,回顾历史,是为了更清楚地审视现实,从中汲取创造理想未来的智慧力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朱鸿召,日前亮相上海学习读书会,以详实史料为基石,解读新中国为何“从延安走来”,可以说是一堂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党课。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吴起镇。此后,党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十余年。延安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以“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毅力,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陕西延安宝塔山下
其中,毛泽东思想在延安形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长征途中的深刻反省,中国共产党表现出超强的纠错机制和自我革新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延安找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最终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他谈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此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如何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是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历史任务。
1936年底到1937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力求在全党范围确立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1942年2月开始,他又领导全党进行普遍整风,正式树立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延安,党的组织路线逐步走向自觉。朱鸿召谈到,组织路线代表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路线需要而制定的关于组织工作总的原则与方针,其基本内容在于“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风气正,则人心顺、事竟成。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在延安找到了起点,也找到了目标。“经过了七十多年的探索,如今我们依然在路上。”
除了毛泽东思想、党的组织路线,新中国农村社会改革也从延安开始,比如,党在延安时期实行了多项举措——善待外来务工者、设立“经济特区”;建立“穷人银行”,贷款给贫穷的劳动者;集体扎工、改变生产关系,建立互助组等。此外,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颁发“劳动英雄”称号,给农民以政治荣誉;兴办夜校,教农民读书识字;建立医疗保障体系。“这些措施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程。”朱鸿召说。
1945年4月21日,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话,称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取得经验,推广开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沿河之滨,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由此,这座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古老城市,因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神圣地位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13年延安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也成了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理论、实践逻辑源自延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遇曲折的经验也来自延安。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会堂、王家坪的总部……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推动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
图片: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