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内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封顶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杨浦区定海社区138地块施工现场举行。这一建设工程预计2021年春节前竣工,献礼建党100周年。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在上海建设新闻出版博物馆,是沪上出版人多年来的夙愿。历经多年筹建终迎“封顶”,这不仅是博物馆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上海出版、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时刻。业内期待,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建成,将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文化场所,助力杨浦将滨江的“生活秀带”发展成“文博秀带”与“文创秀带”,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内涵和文化功能。
博物馆效果图
据悉,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6层,分1个主题馆和5个分馆,涵盖出版机构、少儿读物、声像、艺术设计、印刷技术等。建成后的博物馆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等于一体,打造新闻出版业文献档案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创新发布中心和文创展示中心,填补国内没有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空白;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展示新闻出版业等数字传媒最新应用成果,联动区域资源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影响和吸引年轻人群,成为有热度、可活化的创新创业产业集聚区。
杨浦区区委书记谢坚钢指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杨浦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品质生活”,依托“文创+科创”,重点发展“大设计、泛娱乐、新出版和慧生活”产业,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创新文化承载区。新出版产业方面,区域内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具有专业学科优势,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财经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社与哔哩哔哩、完美世界、叠纸、流利说、声网等数字文化和知识付费领军企业齐头并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上海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上海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也是党的出版的诞生地,是海派文化的关键一环。据统计,1912-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经百余年发展,上海构建了中国学术文化出版的制高点,确立了“中国出版重镇”的历史地位,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等群星闪耀,风潮鼓荡,厚积薄发,积累了大量珍贵史料,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指出,上海重大文化工程通常采用项目单位自建的模式;由区里负责建设、建成后产权移交,市委宣传部负责布展、运营,是全新尝试。这体现了杨浦区提升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大格局,支持文化建设的大胸怀,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转型升级的大气魄,为上海文化资源配置和供给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为市区两级联手共同推进重大文化项目的典型案例。
根据规划,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将和周边数字传媒产业基地实施一体化发展,市委宣传部支持将出版系统的各类资源和文化活动落地杨浦,推动形成国家级的数字传媒产业基地,并支持杨浦区建设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新闻出版业品牌产品、品牌活动的首发地。
博物馆效果图
封顶仪式现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还分别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推进出版传媒创意产业、馆藏资源文献利用和保护、促进新闻出版文博事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
其中,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约定在人才共育、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实习实践、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前身是原中华书局图书馆。作为和商务印书馆齐名的中国近代最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图书馆到1950年藏书已达52.7万余册,这一规模在当时沪上图书馆中首屈一指。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将以专门展厅完整展示相关文物。双方将在整理出版、学术研究、展览陈列、数字化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和保护。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则以上海近代印刷发展史为时间主线,通过上千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综合介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印刷所等主要出版印刷企业的变迁。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加挂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印刷分馆的牌子,为印刷领域文物保护、展示、宣教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展览、研究、文创等合作项目上开展合作,以研究为目的共享博物馆文史资料档案,共同推动博物馆标准化管理,加强馆际学术交流。
近年来,上海文化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项目纷纷落地,体现上海文化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志气和雄心,也为上海人民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文化设施,提供更加精彩优质的文化内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主办方供图
作者:许旸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