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套书:它不断刷新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著作海内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专家学者称它是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外文译者感叹,翻译它不但是与一本好书的结缘,更是与一位时代引领者的“结识”……
这套在国内外“圈粉”无数的现象级著作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中英文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今天开幕的上海书展,主会场入口处序馆以“书香润泽人民城市”为主题,集中展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图书,特别是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多个语种版本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的单行本等。
权威著作: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41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业内人士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掀起学习热潮:从第一卷到第三卷,“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世后,立即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学习热潮。许多人将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人们发现,与前两卷相比,第三卷的专题数量和具体标题的表述都有了新的变化。第一卷分18个专题,第二卷为17个,第三卷增加到19个。
以经济领域为例,第一卷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题统为一个专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二卷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两个专题分别进行论述。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三卷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集中论述,同时在另一个专题“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中也有相关的系统阐释。
此外,在党的建设方面,从第一卷的“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到第三卷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从第二卷的“坚定文化自信”,到第三卷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等,仅从这些表述,就不难看出我们党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深化。
而不变的是,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到第三卷,“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这篇重要讲话被收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能深刻领会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认真学习后,不少党员干部发出如是感叹。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还有人读到了满满的文化自信,特别将书中引用诗词进行了系统梳理。比如,在2017年10月25日《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的表述——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该诗句的出处是元代王冕的《墨梅》。
2018年6月29日《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指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为我们党依靠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凝聚了强大力量。今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其中的诗句出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2019年3月4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说道——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这里面引用了两首诗词,其中,“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出自宋代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延伸阅读
《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
上海市档案馆 编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共中央机关的长期驻扎地。以中共一大会址和众多其他革命遗址为代表的城市地标,是留给世人的重要党史见证和宝贵财富。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为了找到这些遗址,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本书首次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中共一大会址的调查考证、勘察确认、修缮恢复原貌的档案文件;对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里六号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住宿地博文女校、毛泽东一九二〇年寓所旧址等的调查、复原工作报告;呈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实地调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旧址遗址时拍摄的照片。这些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公布,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深化和推进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红色起点”系列丛书
何建明、吴海勇、程小莹、杨绣丽、陈晨、王萌萌、吴越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系列丛书由一批中青年作家创作,以纪实文学形式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之路,生动刻画党史中的革命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首批面世的六部作品分别为:《白纸红字》《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和《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
这六部作品加起来共有90万字,是上海前所未有的红色题材文学书写的成果,而且创作过程还在继续。吴海勇的《中共中央在上海》已经完成35万字的初稿,何建明《起点》预计明年完成。
《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
苏智良、姚霏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上海城市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迄今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研究成果。全书收入的上海红色革命文化旧址、遗址达1000处,其中近一半是以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为首的主编团队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并确定的。它理性、直观、广博地呈现上海红色历史的立体图景,为上海党史和城市史研究提供了完整、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成果。本书还创新引入融媒体传播方式,有十个章节设置了二维码讲解,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到播音员对于书中章节声情并茂的讲述。
本书不仅聚焦四史中的党史,还聚焦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共产党人如何把社会主义学说引进中国,并加以实践”,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弄堂》
张晓栋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弄堂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弄堂之于上海,就如同血管之于人体。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从此,红色的基因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不仅在海派文化中扎下根来,还成了海派文化的“魂”。
本书以中共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沪的35处秘密机关地址所在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红色文化历史与海派建筑历史的双重讲述,是一部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图文通俗读物。革命工作与地理环境的相依相存贯穿整本书,作者详细介绍每条弄堂的存在年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使读者深入其境,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明白中国共产党选取这一地址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原因。
《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
胡申生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青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文有上大,武有黄埔”。这里的上大指的是上海大学。它是国共酝酿合作的背景下的产物,虽然只存在了不到5年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1922年10月诞生的上海大学,走出了一大批为党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他们中间,有的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有的是党的理论家、宣传家,有的是党的各级领导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慷慨就义于敌人的刑场上和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一曲又一曲不朽的颂歌。本书将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65位英雄烈士的事迹结集出版,旨在对年轻人在党史教育、红色基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革命者》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正气歌,它将史实与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讲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直到上海解放前,在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的故事。
这是一批年轻的革命者,无论是一年内相继牺牲的、才华横溢的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囚车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历尽坎坷、初心不改的何孟雄,还是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精通多国语言、牺牲后几十年才被组织找到、追认为烈士的许包野……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英烈们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令人景仰。作品还披露了许多少为人知的英烈故事,将烈士留下的书信、日记,原汁原味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强大的感染力撼动人心。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