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开幕尚有四天,作为全球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和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影视节,上海点亮的每一个数字高光,都吸引着国内外业界关注。
起步于上海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持续扩容:成员从2018年成立时的29个国家、31个机构,到今年7月已达44个国家、50个机构。
今年参与展映的首映片占比超七成:320多部佳作将与中国影迷在影院相见,232部为各类首映片,包括世界首映51部、国际首映60部、亚洲首映57部。
“云上”的国际影视市场刷出了几个“第一”:第一次贯通电影市场与电视市场,第一次以“国际影视市场”之名移师线上举办,报名展商第一次超700家,境外展商占比第一次达50%左右,华纳兄弟、索尼、派拉蒙、环球影业等好莱坞大厂牌,均第一次报名注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但文明互鉴之花仍在逆势绽放。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上海,正以创新求变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为平台,让世界影视文化在此交流对话、交相辉映。
多个国际大厂牌首次参与
看好中国影视产业长期发展
上海做东,“云上”相聚。美国传媒头部集团与好莱坞巨头一起来了,纪念100周年的日本松竹映画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来了……鉴于最后的“关门期”未到,这次全球影视市场“云上大派对”的宾客名单,还可能继续添加。
徐高仁是今年上海国际影视市场的负责人,他清晰记得几家国际大厂牌与上海方面一拍即合。“几乎接洽的第一时间,双方就达成初步意向。所以当我们官宣举办日期后,这些大厂牌都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完成注册。”他说,“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影视产业被看好,无疑是国际大厂牌集体参与的重要缘由。”
一个经典案例曾被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茂 “广而告之”:2018年,带着戛纳光环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收获了中国影迷的第一波掌声;次年该片在中国上映,超3.7亿元票房,让上海国际电影节及其背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双双引发业界不小的震动。由此,弗雷茂不止一次向世界同行真挚地推广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市场背书。
新冠疫情突袭全球,严重影响了世界影视行业,尤其电影产业遭受了巨大打击。放眼世界,继2月份柏林之后,国际A类电影节几乎全部处于停滞、观望状态。这一背景下,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首次创新性地贯通电影和电视两大市场,同时以线上方式举办,让全球展商们看见了更多的开放合作空间,国际知名厂牌也因此主动确认了参与事项。
美国排名前列的维亚康姆哥伦比亚全球发行集团携五部派拉蒙电影和集团旗下七部电视剧参展,华纳兄弟和索尼各带着九部和三部电视剧“上云”;日本松竹映画不仅拿出《楢山节考》等五部经典作品参与上海的影展 “特别策划”单元,这家“百年老店”还将四部新作投放上海国际影视市场;BBC则希望,他们的纪录片等拳头产品能在上海搭建的平台上遇见更多中国买家。
当这些世界级巨头都给上海投来信任票,中国影视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见一斑。
老朋友介绍来新伙伴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朋友圈持续扩容
去年,中国与意大利合拍片《一天一夜》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合拍片市场举行路演。今年,意大利有三家影视销售机构已完成注册确认。维也纳电影委员会2016年第一次应邀来上海参展,这一回,他们带来了三家奥地利展商。
老朋友携新伙伴,俨然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在云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往深处探究,则是上海作为 “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策源地的溢出效应,着实可观。
从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设“丝绸之路”展映单元开始,设立“一带一路”电影周并落户浦东新区、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再到联盟不断壮大,步步升级,围绕拓展“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的朋友圈,上海国际电影节硕果颇丰。
第一部中国与塞尔维亚合拍片、第一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片、第一部中国与希腊合拍片、第一个中国与乌克兰合作的电影项目都是从上海传出了第一缕风信,乃至由上海最终促成合作;伊朗、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优秀电影项目、产业协作对话都在上海被重点推介、重点聚焦过。每一个既有的成功案例,都促成了之后的许多次信任与握手。
今年,疫情给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带来巨大困难,但“一带一路”的电影伙伴们,仍无条件选择上海。大家无法像往年一样来沪参加“一带一路”电影周,但仍踊跃报送影片、报名参加在线市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这,也是国际影人不愿错过上海、不愿错过中国的相同心意。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