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端午当天,《经典咏流传》时隔4个月终于在央视综合频道回归,继续带给观众高品质的音乐享受。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打造的王牌文化节目,它用“和诗以歌”的方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千回百转的吟唱中,穿越江河湖海与阴晴圆缺,一次又一次拨动岁月的琴弦。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让古今诗词唱响时代殿堂——自然是《经典咏流传》的题中之意。不过,比现代史观更让笔者惊叹的,是节目在这一季所展示的全球史观。众多歌曲不但落音古今,而且横亘中外,它们共同带领观众品味没有国界、关照八方的文化力量,深刻达成“诗情聚海内知己,经典化天涯比邻”之效,合奏多彩文化的精神交响。
文化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6月25日播出的第六期节目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国宝级”歌手迪玛希以绝美高音,带来一曲《万里梦同心》。迪玛希一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这次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也是他首度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现场,他通过演绎盛唐贤相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唱出自己对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理解。
“听不尽的杜鹃啼,弹不完的相思琴”……伴随迪玛希的天籁之音,一位身着哈萨克族服饰的姑娘同样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她深情地弹奏着冬不拉,令人久久沉醉——想象着歌曲中的送别场景,词里所唱的“相思琴”,仿佛就是眼前的这把冬不拉。
中国人对冬不拉并不陌生,这种乐器在我国新疆也尤为流行。通过节目介绍,不少观众了解到,在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中,冬不拉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哈萨克族人的家里,都会摆放着一把冬不拉。从2018年开始,哈萨克斯坦还专门设立了“冬不拉日”。迪玛希也想要借由这次传唱的机会,让更多观众听到来自他家乡的声音。
因为迪玛希的传唱,音乐和经典跨越了距离和语言,碰撞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美妙声音。正如张九龄的诗词中所表达的那样,即便相隔万里,情谊仍长存于彼此之心。
这种妙不可言的遇见,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时有发生。
在第三季第五期中,谭维维与郑棋元演绎了一首《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让我们看到了昆曲和歌剧珠联璧合,东方竹笛和西方长笛的相得益彰,《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传奇的交相辉映。乘着歌声,两个异曲同工的故事被杂糅、碾碎再组合,于水乳交融中表达的,是超越文化的爱情颂歌。《经典咏流传》巧妙“折叠”了距今400多年前相隔8800公里的平行空间,让“西方戏剧之父”和“中国戏剧之祖”来了一次众望所归的特殊相遇。
霍金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每逢看到多元文化在《经典咏流传》同和高歌,观众的内心就会升腾出一种惊喜,那是穿越千山万水、历经春夏秋冬的心有灵犀或是感同身受。
跳出“庐山”之外,经典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文化自信,既要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也要用国际语言表达传统文化。
三季以来,《经典咏流传》都非常强调用“和诗以歌”的方式,与和而不同的世界分享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灿烂迷人。更为难得的是,节目带着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不断为经典注入多元文化的广博内涵,屡屡令人有耳目一新、蔚为大观之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将《茉莉花》和杜甫《绝句》结合在一起,唱出多彩的春天。孩子们在歌声里加入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想象,音乐里传递的是宁静、快乐和爱,让人仿佛听得到风声,闻得到花香,感受到的是一个暖心治愈系的杜甫。
二度献唱节目的美国小姐妹快乐·罗杰斯和小蜜蜂·罗杰斯,借《孙大圣》创新演绎了孙悟空的一段豪情万丈的独白,“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在《西游记》的奇幻之旅中,她们感同身受于一个无知无畏的顽皮男孩走向成熟的心灵成长,遇见东方有血有肉的超级英雄。
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中国古典文学在读博士克丽丝叮,被李白的浪漫情怀“召唤”回来,继《梦蝶:一百万个可能》之后又创作了一曲极具中国韵味的《梦不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她用歌曲表达对家乡沙漠的思念,也让我们在旋律中自然联想“长亭更短亭”的暮色归程,纵然脑海中的画面有别,但那份盼家人归的情感却是高度共通的。
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音乐才子刘宪华,用小提琴演奏古诗词《题西林壁》,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带观众领略苏轼的千古哲思。如他所言,中华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座风景无限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峦有万千风景,经典亦可有多样风情,跳出“庐山”关照八方,这是智慧,更是格局。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节目所传唱的众多诗词,对中华儿女来说耳熟能详,却也往往被标注了同一种解读。可是,当《经典咏流传》借另一双眼睛、另一重视角重新打量它们的时候,许多观众的内心不免涌起一股全新的感动,这大概就是文化交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魅力,而经典也在这样的文化互鉴和吐故纳新中,焕发勃勃生机。
创新文化交流路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涓涓细流
都说“综N代”不易做,但是《经典咏流传》的口碑为何节节攀升?
不少观众表示,一路走来,能感受到节目的内核坚守和持续创新。一方面,传统经典的人文精神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节目将之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激发了化育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节目兼具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化表达和国际化视野,把握了个性与共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合理张力,观众能够强烈感受到节目立足本土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凝聚人心的担当。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原创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自然肩负着国家电视台讲更好“中国故事”、传更远“中国之声”的使命。诗词和音乐的有机融合,本就挑战的是原创节目领域的“高精尖”,《经典咏流传》还不断用创新的勇气,尝试以国际性、当下性、流行性的语言传递入耳又入心的中国声音,注定了每一次美妙“遇见”的背后,都是难以想象的付出。
以惊艳无数观众的《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为例,中西融合的复杂唱段,无比考验创作者和传唱人的功力。相传,汤翁的唱词里有不少难唱的句子,歌者经常会偷偷改词方便上口,他知晓后,愤怒而霸道地说:“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之上,哪怕唱段再难,创作者也坚持“定要让二翁见一见”。
这份傲气和匠心,被认真的观众看在眼里。网友们高度评价道:“它做到了中国和世界的结合,希望能多做这样真正有高水平的作品,能够让真正有水平、有营养、有影响的作品提升全民的音乐修养,在开发和传唱经典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听完之后,很好地理解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持文化自信,相互借鉴成长,一定会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
在不懈探索的道路上,《经典咏流传》从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在本季节目中,王珮瑜苍凉飘逸的京剧混搭廖昌永气概澎湃的美声,在来自东西方不同声音的碰撞里,我们听得到三国的金戈铁马和英雄的壮阔襟怀,也听得到亘古未变地对历史风云的敬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在经典的舞台尽情派对,重塑诗词之形,交融音律之美,重拾着每个人心头似曾相识的浑厚共鸣。
经典的魅力,永远在于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阻隔,沉淀文化的底蕴,注解精神的风向。《经典咏流传》的回响可以有多久、有多广,观众已经用齐刷刷的点赞,提前给出了答案。
作者:任宝华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