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严重的时候,上海曾365天都不停歇的文化馆暂时关上了大门,80%的群文干部们来到社区、高速路口、浦东国际机场,变身“居委干部”、“安检人员”、“大白”服务居民,参加“前线”抗疫。这段特殊的经历,也为群文干部们提供别样体验,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和剪刀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6月5日下午,“最美守护者”——上海群文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揭幕。
本次展览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共收到各区文化馆及有关单位选送的作品119幅,经过评选,共评出71幅获奖及入选作品,其中获奖作品20幅,入选作品51幅,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水彩粉画及农民画、剪纸等非遗艺术门类。这些作品的画面中,有正在救治病患的医护工作者,有加班加点抢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有坚守岗位的社区志愿者和忙碌的快递小哥,也有市民居家抗疫的点点滴滴......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多数都参加过基层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身边的抗疫故事。
在展览中,有一幅油画格外与众不同。一位小女孩静静地趴在桌上,和桌上的一尊人像“对视”着,手旁立着插有两只花的花瓶,人与小雕像之间的盘子里还放着吃了一半的食物和勺子。作品怡静祥和,细节刻画到位、色彩丰富。据浦东艺术指导中心美术干部李晴艳介绍,这幅作品是在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他们一家人居家“隔离”的时候,她根据真实生活情景创作的,画面中的小女孩正是她女儿。“平时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这次和孩子在一起呆的时间比较长,观察得更仔细了。”李晴燕和丈夫都是搞美术的,那时候,他们在家画画,孩子也会跟着他们画画或者做手工。“尽管孩子一直在家里待着会觉得很无聊,但忍住了没有出去,这也是抗疫。”所以,李晴燕把这幅画的名字取名叫《乖乖》。疫情给予她一家人最深的感受就是,以前觉得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比如买菜、叫快递,出门散步、聚餐等等,如今都会觉得是一种幸福。“这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
疫情严重的时候,一日三餐是居家隔离的市民们最关注的事情之一。松江文化馆美术干部黄为来自农村,种过菜、挖过菜。他敏锐地将目光聚焦到保障市民一日三餐的菜农们,画出了《保障》。冬天早晨的天空有点灰,还有晨雾,市民们如果要早上7、8点在菜场超市买到菜,能放的菜头天摘,不能放的菜,菜农们每天早上顶着冬日的寒冷,5点多就要起床,从大篷里摘了菜,再整理好了装入筐中,7、8点才能及时送到市场上。黄为选取的就是菜农们在大冬天戴着口罩将菜整理好放入筐中的画面,让人们了解到在疫情期间维持日常生活背后的艰辛。那个时候,他和同事们也进入社区当过志愿者,量体温、发出入证,虽然很简单的事,却并不容易。“天气很冷,一天下来,穿再多都冻僵了。”因为经历了,才知道不易,如今,每当黄为进出小区、进出单位或某个大厦,保安为他量体温,问他要健康码时,他都会主动配合,结束之后,还会诚挚地说声“谢谢!”
开幕式上,金山农民画院辅导员张斌携儿子张瀞麟来到现场参加了访谈。疫情期间,金山农民画院年轻的画家们都去做了志愿者巡查公共旅馆,他自己因为年纪大留守画院,有时也会去街道、居委帮帮忙。亲身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微信群,大家开始讨论创作,农民画抗疫作品展办了好几期,还以女性为主题主办了金山区妇联妇女抗疫展以及退伍军人志愿者创作展等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张斌的儿子张瀞麟在静安区大宁明德校区教美术,过年时,父子二人在家一起搞创作,从剪纸到金山农民画、漆画,创作了不少。张斌71岁的老母亲也加入进来,创作了老年人在操场上锻炼身体的农民画。一张张拙朴的作品,定格下全民抗疫的一个个瞬间。
金山区文化馆的美术干事朱芬参加了金山区举行的迎接21位援鄂医疗队员凯旋仪式后感动不已。“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看不见他们流过的汗水,但却被他们默默守护。”她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手,来歌颂和描绘医务工作者。作品《手.望》,用九宫格九个画面,截取医务工作者工作片断,聚焦一只只或打针或按仪器或量体温的手,细节感人。
松江区文化馆创作部主任徐俊国疫情期间在家画了150多幅插画,并配以短诗,记录了抗疫过程中的心绪和思考。我们在疫情期间相互守望,每天都在为生活加入一点暖意,他还记得在社区值守的时候,社区的老阿姨怕他们太辛苦,硬要顶替他们来值勤的感动。当他和同事结束在小区的最后一天值守时,他们珍重地留下了一张出入证,作为这段时光的纪念。
图片:叶辰亮
作者:李婷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