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今天,大型画册《去时暖江城 归时江城暖——影像纪实│上海医疗队在武汉》在上海首发,全书甄选收录了近150幅高清照片,生动呈现1649名上海援鄂医护的战“疫”场景,由解放日报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首发现场,多位上海支援湖北医护代表与上海新闻出版界、社会科学界人士齐聚出版恳谈会,讲述画册背后的故事,分享一线最深切的感受。赠书环节,上海援鄂医疗队的领队代表纷纷倾吐最真挚的礼赞:“心中有六个字——感动、感谢、感恩!”;“留下记忆为了未来”;“武汉的这场战疫,谢谢你们和我们一起在前线拼过命”;“感谢上海战地记者记录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
▲2020年2月12日23:43,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史媛虹的护目镜上布满了水珠,严重影响视线。(赖鑫琳 摄)
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扶危渡厄彰显医者担当。1月23日,上海钟鸣医生听从召唤,只身赴武汉;1月24日,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受命启程,此后共计1649名上海医护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救治病患。4月24日,上海最后一支医疗队解除医学隔离观察、平安“出关”。
整整三个月,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与武汉人民并肩战斗,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卓越贡献。
▲2020年1月26日16:42,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第一批上海医疗队的护士们首次进入病房当班,气氛有些紧张。(董天晔 摄)
这部画册以支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为主角,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陆续派往武汉的三位记者的视角,用相机镜头、文字记录上海医疗队千里驰援奋战实况。“还记得,许多第一次上战场的年轻护士的眼神;五六个小时戴口罩、穿防护服,不少医护人员不时有呕吐和头痛欲裂感;连续八小时穿纸尿裤,为保持清醒就掐自己大腿……近距离的接触中,我深切体会到他们是拿生命在工作。”赖鑫琳的一番话道出了沪上媒体人的心声——作为记者,我们没有缺位,一直在历史和时代的现场记录。
▲2020年1月24日23:06,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走下摆渡车,准备登机。这晚天气寒冷,是中国农历的大年三十。(董天晔 摄)
打开画册,翻看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那段不平凡的日子宛若在昨天——请战书上,一笔笔急切的横竖撇捺;青春脸庞上,一张张被防护面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休息间里,一个个和衣而卧的疲惫身影……无不传递着特殊时期的特殊温度。
人们还记得,今年除夕夜,在虹桥机场,黑夜被灯光穿透,身着冬装的医务人员登上东航包机——那是他们带着人民的重托驰援武汉;
在医院病房,一位护士连续工作8小时候后,脱下口罩,口罩的纹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脸庞上——那是他们为了同胞而忘我工作;
▲2020年2月17日17:30,雷神山医院,三名医护人员为了抢救一名生命垂危的病患,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夕阳下奔跑。(董天晔 摄)
在夕阳下,三位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推着一张病床迈步奔跑——那是他们在为抢救生命而争分夺秒;
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7位医生围绕一张方桌或坐或立,我们几乎能从凝固的画面中听出的声音——那是他们在集中研讨救治方案;
▲2020年2月15日18:42,上海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生陈翔冒着风雪下班回驻地。(赖鑫琳 摄)
漫天风雪中,一个瘦弱的身影撑伞而行,身后的路灯照亮了点点飞雪——那是他们在夜以继日地轮替工作;
▲2020年3月18日15:54,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2号病区,护士长郑吉莉为85岁的赵金香老人梳理头发。(赖鑫琳 摄)
在排满病床的方舱医院里,一位患者笑容满面,拥抱身着防护服的医生——那是方舱休舱前夜,共斗病魔而接下情谊的医患依依惜别;
▲2020年3月22日10:18,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部分医护人员启程返沪。在简短的欢送仪式上,两地医护人员纷纷落泪。(赖鑫琳 摄)
在上海医务人员驻地门口,志愿者拉起“谢谢您为湖北人拼过命”的横幅——那是当地志愿者在欢送已完成救治任务的上海医务人员……
▲2020年2月12日10:33,金银潭医院综合楼一楼病区,上海护士正在为病人扎针。(董天晔 摄)
画册中还插入记者采访手札,并设置了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功能,直观呈现上海医护人员在疫情前线的奋战实况和感动瞬间。除了沪上医疗队千里驰援的奋战实况,画册也记录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还有那些坚持、勇敢、善良以及不为人知的柔软瞬间和感人故事。
活动现场,金银潭医院原院长、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武汉治愈患者小提琴家、本书序言作者王欣也发来感言短视频。恰如这位“看夕阳老爷爷”在序言中所说:“党和祖国一声召唤,他们(上海医护人员)就义无反顾地逆行江城,为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生死存亡而奋不顾身地迎战疫情。我们中国人就是有这种品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以我们永远打不垮。”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恳谈会。
图片: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