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份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视之为空气和水,文学里探讨的那些关于人事、爱恨、心灵、成长、生命等主题,文学对繁星夜空的仰望等,已是一部分人融入骨血的追求。
也有许多人,因为太忙,因为被太多大小屏占据时间,每天能阅读的时间,依然微乎其微。
感谢这个时代中那群被称之为“作家”的人,自始至终坚守着精神天地,以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和极其丰沛的情感能量,从一花一木间捕捉到跳动的世界。
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正是一档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和思考感悟的作品,由优酷视频、福建海峡卫视联合出品。
本季聚集马原、阿来、麦家等十位有影响力的作家,从多元视角关注当下日常里的美好;全片的核心为“日常场景”,以主题统一贯穿日常段落,通过作家独特的见解和对时代的归纳能力,让日常生出独特的意义。
首播之后,网友纷纷留言:“这样的纪录片请再来一打!”
节目总导演王圣志是海峡卫视总监助理,也是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的总导演。作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他对作家和文学作品有着独特且深刻的理解。
他用一则发生在钱钟书先生身上的妙喻来阐释做节目的初衷。据传,有位女士读了钱钟书的文字,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先生在电话中劝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这个妙喻从侧面道出了人们爱屋及乌的本能。对于作家是怎么样生活、思考和创作的?很多时候,人们只能是苦于好奇、耽于想象。那么何不,找个机会,邀请作家来讲讲他们的世界?
《文学的日常》中,老友来访,相伴两天,一路对谈、走访、体验、观察,笑谈间涉及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热点话题,围绕时代,以文学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
首期节目的第一位嘉宾是马原。
马原,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史绕不开的名字,和余华、格非等人一起被归纳为“先锋文学五虎将”,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纠缠》等影响广泛的作品。他所运用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多年前在被确诊为肺癌后,他一直携家人隐居在云南西双版纳。
纪录片中,观众随着他的老友吴啸海一起前往。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南糯山下,城堡样式的九马路书院令人羡叹,尤其是全木结构的八角屋书房,每个方向有一个窗,每一个窗外都是不同的风景。书院的每一间房屋都用文学大师来命名,似乎让每一位写字之人都有了终老之所。
小说家是模仿神的职业。在《姑娘寨》的原型地——始建于1939年,但已废弃多年的勐海茶厂。马原说,在以前巫师和祭司就是一个沟通人间与冥界的媒介人物,其实文学就是在现实和虚构间游走,好的文学就是起到巫师那般的作用。在自家林地,看着立于此地数百年的参天古树,马原感概“人类应该学会和众生和平相处”,人并非万物的灵长。
在经历那么多人生转折后,马原相信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劫数,但只要结局好,就一切都好。现在,他为了10岁的小儿子重新开始写作并且是写童话,竭力所做的是为家人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能在隐居山林后,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他评价为是“我把自己活成小说”。面对老友,他也流露了自己的隐忧,小儿子对一切事物的评价价值尺度只是搞不搞笑,严肃的精神生活对下一代,到底还意味着什么?
和马原的隐居山林、回归家庭不同,马家辉是喧嚣的香港城市文化代言人。他的小说《龙头凤尾》就发生在湾仔,那个他从小长大的香港一角。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又创作于斯的他,混杂着香港电影里的江湖义气、香港本地的市民文化以及东西方交融碰撞的特有气质。和好友焦元溥相约的第一站,就是文武庙,一座1847年就已矗立在香港土地上的庙宇,这座小庙见证了香港开埠史上的“无间道”戏码,后来更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征,直到今天,如果家里有人要考试升学,家人都会来这里上香拜祷。面对镜头,带着一幅墨镜的他,毫不讳言自己的生活隐秘,在祈愿时也是希望自己的新作大卖,着实有两分“英雄本色”的率真洒脱。
如果说马原的生活是问道者的归园田居,那么马家辉的日常就是游侠般的市井江湖。文武庙、运动场、书店、饭店、甚至是墓园……节目中,马家辉走过的地方都充满了香港独有的气息,沿途他讲述着这座城的过往,也回顾着自身的成长,畅想未来时也感叹着归宿的玄妙。自嘲为“老腊肉”的马家辉,实则有一颗少年至极的心,街巷之中的菠萝包、宵夜档都是他回味过往的私家珍藏。那个需要靠典当东西贴补家用的童年早已远去,但却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一层底色,“人总会抓到烂牌,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烂牌打好。”如今风霜染鬓的老顽童依旧在香港这个充满着烟火江湖气的地方,真正享受着自己每一天的日常。
马家辉是在用文学反刍生活,他领着好友在香港街头转来转去,所去的店面、所吃的食物、所谈的话题都带有一丝寻找的意味。透过书本,他重新看待轩尼诗道、修顿球场、霓虹广告牌等生活日常;透过书店,重新回访青年时期的三大理想;透过食物,试图寻回的是父辈的生活印记……最终,一切的寻访回忆和物是人非,都只能被皈依到笔下的文字。
在《文学的日常》中,作家与作品之间,还有更多有趣的际遇,值得述说;作家的世界和作品中映射的时代精神、当代启示,也有着更为开放的解读,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
缘何一家视频网站痴迷于安静的阅读、不浮躁的文学?
主创团队表示,“人文”是一个意涵极丰富有趣的词。在东方,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的是成风化人。在西方,这个词源于拉丁语,本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到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对人的关注压过了对神的关注,这个词演变出强调人的自身关怀、提倡人的尊严,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循着“成风化人”“以人为本”这两个关键词,一家视频网站的人文探索有了全新的参照系。
事实上,《文学的日常》的诞生离不开优酷平台在人文领域一直以来的深耕努力。从《晓说》《圆桌派》《观复嘟嘟》开始,优酷已在人文领域耕耘多时,出品了多部口碑爆棚的头部人文节目,更是收获了一批人文节目的忠实粉丝。如今,更是强强整合了优酷文化、纪录片,形成“优酷人文”品牌,继续发力深挖人文资源优势。目前,已先后推出了由 30 余位文化名人组成的节目《2020 世界在望》,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第三季等文化节目。此外,重视阅读经典的《一千零一夜》、探访六国学校审视教育理念的《他乡的童年》、关注舆论事件下生活的《豫见后来》、关注普通高校资源的《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等,也都是将目光投向了精神文化的需求。
作者:王彦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