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下午1点半,上戏表演系大一的“表演基础训练课”正式开始。授课老师、来自克罗地亚的苏珊娜教授已经早早地起床,在网线的那头等待着学生们,苏珊娜是全球著名的迈克尔·契诃夫表演学派大师,她将要和上戏的孩子们一起研读莫里哀《无病呻吟》。
同时,在“智慧树”平台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赵群教授全新打造的《中国戏曲程式》已成为学生中的网红课目,因为有知名京剧演员傅希如友情出镜,让学生们大饱眼福,更有不少京剧粉丝也慕名来“蹭课”,收获无数点赞。
从3月2日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全面推行“空中课堂”。对一个平时训练课、实践课占九成以上的专业戏剧院校而言,转向网络授课,几乎是一次完全陌生的尝试,但基层教师们纷纷迎难而上,主动转型。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通过这次的特殊情况会大规模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以往很多老师不会使用这些技术参与教学,但在这次之后有了突破。据悉,疫情结束之后,线上课程的形式将依然会在上戏被继续保留。昨日,黄昌勇坐客“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以专业视角解读后疫情时期的艺考和线上艺术教育。
据介绍,今年疫情带来了艺考模式的全新变化。上戏包括表演系、导演系、播音主持系等在内八个艺术专业将通过考生提交作品并在网上进行初试,而另有编剧、戏剧教育等四个专业则将取消艺考直接通过高考分录取,具体的上戏考试方案和细则将在几天后正式公布。
在这样的考试前提下,专业过硬但文化不够好的考生是否会“漏网”?黄昌勇认为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不能因为个别情况,影响整个艺术教育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我们希望培养的是艺术家。”
其实,在这次的网课中,上戏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家上网课,表演系大四学生王川一开始是怀疑的。“不能真听、真看、真感受”,他很担忧,两部毕业大戏《都是我的儿子》《巴尔干妇女》能否如期上演。结果开课后王川发现,在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后,大家围读剧本、对台词丝毫不受影响,反而比以前更专注了,“照以往4月份我们就结束案头工作开始排练,但今年留给我们更多自我思考、自我充电的时间,把剧本、人物读得更透一些。”
在保证形体课、舞蹈课、台词课、鉴赏课等基础课程不缺席之外,表演系的课表上还有不少空白处。“我们把这些时间交到学生自己手里,”上戏表演系主任何雁说,“学生们能做、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给他们时间看看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表演;或者静下来思考一下,感受生活的火热与生命的饱满。”“不爱读书,缺乏思考,一直是我们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短板。”何雁直言不讳,趁此机会补上训练课之外的技能与本领,发挥文化课的影响力,也是一次契机。
记者看到,表演系结合每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书单。这学期的书单特别长,不仅有《演技六讲:创造角色的灵魂》《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表演专业书籍,还有《美的历程》《金枝》《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等人文社科读物。
上戏戏剧文学系也开展了“三读”活动——要求学生读书、读剧本、读世。所谓“读世”,就是关心时事,关注热点,关怀社会与人类。来自重点地区的表演系大三学生李佳馨身处抗疫的“暴风眼”中,每日在家隔离。网课开始后,她的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
此次疫情让她对人生、对社会、对身边人有了更丰富、敏锐的感受,“学表演,本来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去关心时代,去感受当下。”令老师们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主动录制声乐演唱视频发给老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忽略的问题,一下子就被捕捉到了。”音乐剧表演专业大三学生郭佳轩和他的同学们,用网络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一对一”教学的机会。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上戏的返校时间将日益临近,黄昌勇表示,乐观地估计,毕业班学生可能将最早返校,以准备他们的毕业公演作品。而具体方案也要等待各方情况综合后拟定并公布。
图片来自:直播截图、上海戏剧学院
作者:童薇菁(部分内容综合自:澎湃新闻)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