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百年多前,晚清名仕辜鸿铭将《论语》《中庸》等中国文化经典翻译出版,使老外不会被晦涩艰深的古文吓跑,也让一大帮国外学者为东方典籍所折服,他的译本较之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一生堪称传奇,幼时赴欧求学,师承卡莱尔等学者,归国后入张之洞幕中,更是“谈笑有鸿儒”,他的交游圈,堪称一部当时的名人谱。
生于马来,长在西洋,林语堂评价:“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有一次,辜鸿铭在赴港的船上偶遇三位贬损中国的外国人,便巧借莎士比亚戏剧台词“舌战洋佬”,讽刺了老外一番。新近出版的传记小说《天生我材辜鸿铭》书写了辜鸿铭成长、求学、入幕、卫道、雄辩等方面的奇闻轶事,你可能不喜他的耿直、倔强、好辩,却不得不为其气节风骨而折服。
——————————————————————————————————————————————————————————————
1928年4月底,一代名士辜鸿铭病逝于北京,至今已近92年。他拥有通达睿思的人生智慧,与林语堂、王国维、傅斯年、钱穆等大师齐名,受到张之洞、李大钊、吴宓等人很高的评价。他是那个年代难得的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法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波里曾言:“在中国,哪有人可与辜鸿铭先生相提并论?他是唯一通晓东学和西学的中国人。我承认我欣赏他,我承认我爱他。”英国作家毛姆至中国游历时曾专程拜访辜鸿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他自信有总理国政的才能,可没有皇帝能把重权信托他;他有广博的学识,迫切地要传授给他灵魂所眷恋着的国家的大群学生……我谒见他的追忆本身已是无价之宝。”
出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辜鸿铭,长于南洋,学于西洋,却铭记父训,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他曾就读于欧洲著名的高等学府,博学而强识,深谙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也见惯了多数西人的高傲自大与浅薄,因此也更加对先贤打造的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古老中国的心向往之。而在他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后,清帝国已日薄西山,他眼看着国人和祖国受尽列强欺凌,眼看着整个时代价值体系崩溃,他愤而起笔,为中国人呐喊。作为一个学者,尤其还是西洋归来的学者,没有功名,没有财帛,只能将平生所学倾注于纸上,将躺下的国人一个一个搀起来,欲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
辜鸿铭归国后,曾入张之洞幕中多年,那个位置也许最能让他施展自己才华对这个国家的民生大计施加些许影响,也能在乱世之中给他一处相对安稳的荫蔽之所得以潜心读书研究中国文化。他不是中国传统意义的翩翩君子,他愤怒而好辩,时时刻刻不忘维护国人的尊严。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灿烂文化译介到西方,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落后与闭塞之地,这个国度的灿烂文化足以令他们仰视,他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与西方的价值体系相抗衡。
▲1898年辜鸿铭英译《论语》1版1印
无论是汹涌澎湃,还是静水深流,历史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匆匆而过,我们记录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文学创作也是其中一种。大多数人对传记作品甚至传统文学作品存在偏见,以为严肃的作品读起来不畅快,或是在形式上故弄玄虚,实则无病呻吟;或是过分强调思想,而在语言上缺乏新意,让读者丧失了读下去的兴致。由文学阅读的主战场及阅读风向的转移,可见当代读者口味的变迁;由近些年文学爆品的类型亦可看出最受欢迎的仍然是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近些年传记文学花样百出,一改传统传记作品长于考证疏于表达的特点,摆脱了阅读时的艰涩感,成为既展示名人生平,又顾及阅读感受的佳作。《天生我材辜鸿铭》即属于后者。作者钟兆云创作传记文学可谓得心应手,而辜鸿铭又是他偏爱的那一位。
书中塑造了一位充满烟火气的辜鸿铭。他不是个忍气吞声的顺民,动不动就像炮仗一样爆炸,舌战群雄。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他一次次赢得了外国人、同胞的尊重,一回回帮上司排忧解难,为洋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他也有七情六欲,想寻找一个符合自己理想中中国女子人设的夫人;他虽聪明好学,却也不是无所不知,放得下身段,服得了输。我们在这里看不到“手撕鬼子”的恶俗桥段,由此及彼,脱离了特定的环境,他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因为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已经悄悄影响到百年后的我们每个人,大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为我们竖起了一根前行的标杆,留下了生命的一种思量。
▲影视作品中的辜鸿铭
许多人不喜欢阅读近代史,觉得压抑、愤怒,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人更是无奈。而书中的辜鸿铭不是这样的,从部分段落中,甚至会让人误以为他相当享受他的生活,作者将归国后对什么都好奇的他描写的太可爱了,可能他的祖国,在他的眼里真的是处处都可爱。读着那些段落,会不知不觉被他的快乐所感染,进而感动,只有爱得深沉,才能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吧。文学作品有悲剧性的一面,展示了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辜鸿铭立传,其实也是在回顾这种冲突,这部作品结束于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作者对那个时代有自己的认知和考察。所有的一切即将瓦解之时,他很成功地营造出了辜鸿铭和那个时代的非常紧张的关系。
《天生我材辜鸿铭》
钟兆云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全书对风物人情的考证细致入微,对轮番登场的晚清名人的塑造鲜活丰满,让我们在那个极具动荡的时代看到了一群不溶于时代的人。
文学,也不全是虚构的艺术。相信作者是对辜鸿铭这个人了解到透彻的,辜鸿铭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辜鸿铭所见不平之处,作者以己之笔代其骂之。路见不平一声吼,这很符合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好汉性格,这种性格也很为当时的中国现实所需,作者借辜鸿铭之口,替我们,替当时的四万万同胞吼出了声,以幽默又犀利的语言吼出了声。
作者:沈长(书评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