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云海(新华网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专辑》评价福建“山海碰撞的奇迹,众神狂欢的地带。”福建山海共生,蔚蓝色的大海意味着开放冒险和交流,而连绵的群山在带来封闭阻塞的同时,却也成为了强大涵养和保存的力量。开放与封闭,冒险与保守,种种矛盾在福建这部“山海经”中得到了奇妙地协调。体现宗教信俗上,则表现为既有本地创造的无数神灵,又有外来移民带来的信俗,并通过航海将信俗传播至海外。
许多在北方已经消失的泰山信俗始,依然保留在福建
福建的泰山信俗源自自然崇拜,儒释道和谐并存。秦汉时期,福建与中原的交往有所增加,汉人开始向东南沿海地区迁徙。从晋代到南宋,先后出现三次汉人南迁高潮——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难。晋代福建人口仅8000户,南宋嘉定十六年猛增至159.9多万户,中原汉人迁徙入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信俗。
在晚唐至宋的造神高潮中,福建民间渴慕“中原正统”也在信俗中得到彰显:一方面,对北方传入的某些神加以在地演变,使之更加适合福建的人文、地理环境。外来神灵完成了本土化,本地神灵则具有世俗化的特点,福建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完整的信俗体系。如东岳大帝的正宫皇后是建瓯大洲人、东宫娘娘是福州旗汛口人、西宫娘娘是福州下渡人,并收福州康山何元帅为“谊子”。
福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保存了许多北方几近消失的泰山信俗形态,如早已被东岳大帝取代的泰山府君、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岳庙心镜”,同时也保存了许多泰山信俗的职能。
泰山神东岳大帝在福建“娶亲”
泰山信俗在福建的传播,福建文化精英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如南宋时,漳州人陈淳认为“祭不望越”,莆田人刘克庄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虽不在望,非越也”。福建民间信俗与泰山信俗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泰山信俗的本地化、本地信俗的“正统化”。
泰山信俗的本地化前面已略有论述,东岳大帝纳了本地的皇后、娘娘,收了本地的谊子。本地民间信俗的“正统化”则主要体现在本地神灵请东岳大帝“封神”方面,如东岳大帝的三位公主分别配三位驸马:南天呼元帅、紫清宫何元帅、仁圣宫王千岁。福建著名女神陈靖姑属下的五花邓将军也被纳入泰山神系,称血湖司主宰五花邓将军。闽江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第五个桥墩的神灵陈亮,被东岳大帝敕封为岳宗闽省都督,至今桥墩上仍有香炉遗存。榕树甚至可以代理东岳大帝,福州市康山有康山灵树庙,此树受东岳大帝敕封,在康山代理东岳大帝职权,称“东岳大帝灵树王”,清代候官人林枫《榕城考古略·郊坰第三》记载:“康山灵树庙,在易俗里,俗称泰山庙,里有乔木甚著灵。”康山另有康山庙供奉“康山五大元帅”,其中何元帅被东岳大帝收为谊子,五大元帅一同纳入了东岳神系,两庙便合二为一,主祀东岳大帝、旁祀五大元帅。由于泰山属于国家祭祀对象,是“正统”的代表,因此福建民间信俗中的神灵渴望获得东岳神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泰山庙所祀实为纳入泰山神系的本地神灵。这也彰显了曾经的“边陲”渴望与“中原正统”文化靠近的意愿。
福建泰山信俗传播过程中的“以神代人”
泰山信俗也影响到了现实世界。如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泰山宫原是南宋皇室南逃时的驻跸行宫,南宋灭亡后,当地人为祭祀南宋君臣,在蒙元的高压政策下不得不采取“以神代人”的方式,用泰山“康太保”代指“康王”赵构,用康太保二子代指赵昰、赵昺二末帝,用妈祖代指殉国的杨太后,暗格中陪祀陆秀夫、文天祥、陈文龙、张世杰等忠臣烈士。明朝抗倭战斗中,戚继光属下曹大金将军身负重伤,夜宿莆田东岳观,伤重不治而亡,当地人将其列入泰山神系塑像奉祀。明末时,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冒着生命危险,在后俸村东岳禅寺为亡者超度。在闽南,郑成功之母田川氏自杀殉国,泉州人在泉州东岳行宫塑像奉祀田川氏与郑成功,在当时的高压政策下不敢直呼其名,称田川氏为“东岳血疯夫人”,以郑成功“国姓王”谐音称为“郭圣王”。
在革命年代,泰山庙也多次见证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1911年,孙中山的秘书黄展云来到福州市东岳路东岳庙,发出了招募“福建北伐学生军”的通告。而闽侯籍吴石将军回忆,他便是在东岳庙弃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福州市台江区太平山山仔里16号,有一座老宅高家大院,曾作为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太平山联络总站,现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州市公安局台江分局红色教育基地。据高氏后裔高文仁先生介绍,太平山联络总站有两台发报机,藏在了距离高家大院几十米的九案泰山府山仔里堂的神像中,躲过了敌人的一次次搜查。1931年,龙田、高山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福清酒店村泰山寺为指挥部举行“龙高暴动”,此后,福建省抗日游击队福清支队、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先后以泰山寺为指挥部指挥武装革命暴动。1981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曾亲身参加龙高暴动的程序同志回到泰山寺,题写了四个大字“勿忘人民”。1949年5月13日,建瓯县解放,6月,《福建日报》在建瓯东岳庙创办,至今每年的6月份,《福建日报》仍会在建瓯东岳庙举行纪念活动。(本文系“福州船政文化口述历史计划”的成果之一。)
口述:王东峰
整理:江心雨 邓啸林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