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欧雯第五年抢购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新年音乐会的门票。她与另一对父母结成了“抢票同盟”。四个家长四部手机,守在网络信号好的地方,抢购1月2日晚场的八张票。“这已经成为我们家新年最有仪式感的事。”欧女士感慨。
这支被叫作“安团”的合唱团,是意大利平均年龄最小的“国宝级”合唱团体,连续五年来沪跨年演出。自2015年被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引入中国“首秀”,演出场次逐年增加,甚至辐射到南京、北京,而且热度依旧不减,票务“秒杀”更是常有。
随着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跨年演出正日渐细分出多种类型、体验丰富的复合型文化活动:古典音乐、芭蕾舞剧、民乐演奏、戏曲演出,好不热闹。如今,与安团意籍小伙伴一起唱歌,也逐渐成为上海小朋友的新年俗。这也折射出儿童演出垂直市场的火爆。六年运营,被小观众昵称为“大鲸鱼”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已成为中外优质儿童演艺资源的集聚地。至2019年底,剧场演出场次达到2741场,观众人次超过126万。这样的数字,甚至与一座综合性剧场相当,印证着一座城市对文化艺术不断提升、细分的需求。而今,“大鲸鱼”正孕育出“小鲸鱼计划”,将这份文化获得感辐射至整个长三角。
从三张票买到五张票,把美育教育藏在新年音乐会的仪式感之中
早在安团音乐会开票之前,不少微信“妈妈群”已经开始讨论抢票攻略。“相比于12月31日与1月1日的跨年场来说,2日的演出票更容易抢到。这是因为第二天一早不少孩子要上学。”欧雯向记者分享自己多年累积的抢票心得,那种购票成功的兴奋感好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她的兴奋是有理由的。安团创立于1963年10月,是意大利最负盛名的儿童合唱团。别看团员最小的只有三岁,其“天籁之音”却享誉世界。早在千禧年之初,就有网友自发将其译介到中国,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合唱团中,那个用白色丝带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弗朗西丝卡,也就此成为中国的小“网红”,被网友盛赞为“天使在人间的声音”。
2015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率全国之先引进这一团体。也就是那一年,欧雯夫妇带着三岁的大宝恩恩观看了安团的演出。恩恩是中福会儿童合唱团的成员,最初买票主要是出于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的考虑。可在现场,不少家长都被小团员清新透亮的童声所惊艳。更重要的是,小合唱团员在台上那种自由轻松的表演状态,随着律动自由摇摆,甚至摆弄衣角的小动作也丝毫不妨碍合唱的完美演绎。“我们也看过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那种学院派的表演方式,最后孩子还是选择了安团。”欧雯说,慢慢地,恩恩自发地克服了意语障碍,自己哼唱起安团的曲目。后来双胞胎妹妹出世,又成为新的拥趸。
安团与中国小观众建立了深厚情谊。随着来沪演出的增多,小团员还学习了中文曲目《同一首歌》《茉莉花》,邀请小观众一同演唱。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演出前,主办方还安排一群中国小朋友走进录音棚,录制了安团金曲中文版《爱自由的安吉拉拉》。相比于中国儿歌,这首意大利童谣旋律更为复杂多变,可录音棚里的中国小朋友丝毫不怯场,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完成。随着安团金曲中文版的推出,这个海外优质演出品牌走出了一条美育内容输出的新路径。
从“引进”到“输出”,“大鲸鱼”正领航长三角儿童演艺市场
如果说引进海外一流剧目做出市场“爆款”,是为满足上海家长孩子日益提高的文化演出需求,那么从制作优秀剧目的中文版起步,涉水制作与普及项目,则有带动中国儿童剧演出创作不断发展的雄心。
作为“大鲸鱼”首部自制剧,《我要飞,去月球》中文版已经演出120场。相比成人剧动辄数百演职人员规模、华丽布景与巨额投入,面向孩子的作品则不是以恢宏场面、明星阵容取胜的。《我要飞,去月球》这部西班牙多媒体剧全程只有一位演员,与多媒体屏幕上的动画互动,赢得家长和孩子的一致点赞。该剧的姐妹篇《看不见的朋友》也于2019年6月制作完成,已经通过上海市民文化配送平台进入社区,演出了21场。目前,两个剧目不仅走进上海各区的社区和校园,也已经走向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成为剧场继安团新年音乐会后,又一拓展剧场溢出效应的文化产品。
“小鲸鱼计划”致力于扩大“大鲸鱼”这个上海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从剧场空间辐射至社区、学校,并走向长三角地区,将“大鲸鱼”的内容、服务以及品牌价值观以文化输出的方式得以进一步传播。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说:“目前背靠‘大鲸鱼’每年数百场的演出,我们已推出22个演出剧目或艺术教育项目,用于对接各地剧场、校园和社区。我们希望将‘小鲸鱼计划’打造成上海的一块新的文化品牌,惠及更多长三角区域的学校和社区。”
作者:黄启哲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