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吸猫”渐成流行文化,萌宠IP衍生为当下颇具影响力的文创标签之一。说起马未都创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猫”就堪称猫界文化圈的网红实力担当。当从它们的视角解读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时,又会带来哪些耳目一新的故事?
今天,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新华传媒主办的第13期市民文化客厅携手上海学生英文报、上海观复博物馆,邀请观复博物馆北京馆资深讲师刘畅、英文讲解赵倩雯,和现场读者分享节气传统知识、节日风俗等。
2003年马未都曾收养第一只流浪猫,取名“花肥肥”。十多年过去,多达几十只的“观复猫”中,云朵朵、蓝毛毛、麻条条、黄枪枪、花肥肥这五只萌猫被赋予了漫画形象,出书、做周边产品,成了人见人爱的“猫馆长”。其中,近日出版的《观复猫: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挑选了24件与节气相关的文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赋予传统节气更多的趣味性,从猫馆长们的视角细致观察了一年四季、一季六节每处的奇妙变化。
古人为了方便记忆编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什么是节气?古人称五天为一侯,三侯一个节气,一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有24个节气,“过去我们是农耕民族,靠天吃饭,二十四节气相当于古代的天气预报,农民朋友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劳作。那今天很多人不种地了,是不是节气就被淘汰了?并没有,在当下依然有指导意义,最简单的例子,现代人讲究养生,什么节气吃什么,什么叫进补,什么叫去火,节气有很明确的说明。”刘畅说。
他从一年四季切入,比如春天的关键词是洗澡。“因为古人冬天洗澡很不容易,就盼着来年开春,在春天洗澡不仅很重要,而且上升到了仪式感层面。古人春游,除了吃喝,一项重要议程便是在河边洗澡。” 而度夏避暑时,古代也有“冰箱”——外面木质,里面是铁,放大冰块冰镇食物。古人有个行当就是取冰造冰——冬天到河里取冰,切割好运到冰窖,妥善保存,卖给大户人家,把冰存放在自己的冰窖里,夏天再拿出来用。“北京有个胡同叫冰窖口胡同,就是清代最大的造冰厂,后来冰箱慢慢普及,冰窖就不用了,填平后成了一个人造湖。”
以眼下的冬天六个节气为例,立冬是秋到冬的过渡,小雪是天气转冷,大雪是反映降水的节气,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小寒、大寒无非是天气越来越冷。“冬天的关键词叫猫冬。猫在冬天很少外出,古人在冬天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基本在家里待着。因为天冷,取暖条件不好,古代的冬天不叫度过,叫熬过,熬过漫长的冬天。”刘畅结合图片视频娓娓道来:比如关于冬天的文物明代晚期的铜手炉,古代没有空调电热毯,但是有电暖炉,相当于暖手宝,“这个盖拿起来调转方向依旧可以严丝合缝地扣上,几乎看不到接缝,设计非常巧妙。而且金银铜铁作为金属一定是导热的,利用这个特性可以暖手,里面放一块红碳,可以保证这个手炉不烫手,因此铜的导热系数必须控制完美;还有香炉香烟斋,护手不烫手,这些手炉、炉垫等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如今,性情各异的“观复猫”们已经变身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白身黄尾的“黄枪枪”在初雪之时总以“雪中拖枪”的POSE蹲在雪地,安闲赏雪;还是“蓝毛毛”痴迷于惊蛰时节的桃花,欢畅得如同孩童,越来越多文物知识、节气民俗故事借助“萌萌哒”的力量走进了更多读者心里。
作者:许旸
编辑:姜方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