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科学思维,是当今儿童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不仅决定着孩子的眼界,还决定着孩子对待世界的态度。”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科普作家汪诘告诉记者,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除了要解答十万个为什么,更要教读者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给孩子讲科学思维远比给成人讲更困难,因为科学思维的总纲是逻辑和实证,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通俗易懂,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汪诘坚信,“好看”是第一位的,“丢掉这个前提,其他都是空谈”。
日前接力出版社推出“汪诘少儿科学思维培养书系”共3册,含《如果你跑得和光一样快》《为什么量子不能被克隆》《如何测量宇宙膨胀的速度》,通过故事推理、情景模拟、思想实验、打比方等方式,巧妙地把科学发现、科学家事迹、思想实验、科学理论等深奥知识,用小朋友喜欢且能懂的语言,转化成故事形式,引导孩子在故事推进展开中了解宇宙万物,帮助小读者独立思考万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时间旅行是怎么回事、怪异的光速、怎样检验时间的相对性、什么是量子纠缠、宇宙到底有多大等。
汪诘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过所谓科普书,回想起来大多是“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船”“金字塔的神秘力量”等所谓“世界未解之谜”,“等我自己有了分辨科普书的能力时,已经快30岁了。后来随着女儿渐渐长大,这才发现找一本让我完全满意的儿童科普书竟然那么难。”他希望孩子阅读科普书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还能领悟科学思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不过谈及国内的科普现状,在汪诘的观察中,他认为“国内能依赖科普做全职事业的不过十来人,科学普及传播的耕作空间还非常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2016年以前,像我这样职业做科普没办法养活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有几个人会愿意从事这一工作呢?”他庆幸,如今自己通过写作、在付费平台开音频课、给科技展馆做讲座等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普事业中。“因为收入有了保障,而且我们是真爱这件事情,所以作品质量就会越来越好,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过去中国的科普人只有两类,要么是业余做科普,要么就是体制内。但它会越来越壮大,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对这个事是乐观的。”
2016年4月,汪诘在喜马拉雅FM开通电台频道,推出了原创科普类音频节目《科学有故事》,节目播放量累积破千万次。由汪诘担任编剧、导演的两部特效影片《令人惊叹的宇宙》和《破解恐龙灭绝之谜》,已陆续在全国多家科技馆开花,目前已有数十家科技馆完成签约。自2017年成为职业科普人后,汪诘给自己定下了一套职业操守叫《职业科普人为什么能生存》。其中有一条是“我所引用的所有数据和知识点必须有可靠的来源和出处”。
什么叫可靠来源和出处呢?“百度百科肯定不是可靠的来源出处。我从2017年后再也没有用过类似搜索引擎,因为上面错误太多,可靠的是百科引用的来源,比如说NASA官网、世界卫生组织官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等。第二是所有的数据来源尽可能有两处印证,做到交叉印证了。第三是碰到一些没有把握的知识时,会请专家帮我把关。”
科普的声音很弱,但门槛很高,“科普拼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表达方式,如何把枯燥的科学知识点很有趣地讲述出来,像小说一样是很难的。”平时喜欢看故事类影视作品的汪诘注重科普的故事性,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过一边吃香蕉一边吃土豆的经历?这个搭配虽然很奇怪,但是我可以保证,同时吃香蕉和土豆是不会导致你长雀斑的。两者看起来长得很不一样,但其实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和水。“是不是很惊讶呢?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往与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情况很不一样。你可能会觉得热爱科学就是热爱发明创造,其实真正热爱的人都是热衷于发现真相的人,不论是生活的真相还是历史的真相。”
书中穿插近300幅庞坤的手绘卡通图,专为孩子创作,摒弃了常规的知识讲解方式,对书中的宇宙、星云、光、粒子、波、量子通信等内容进行了卡通化呈现,确保孩子通过看图就能理解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童趣和视觉享受。比如写到爱因斯坦如何接受光速恒定不变这个新观念,书中插图写了一个人观察一只小鸟在车厢里以w的速度飞,在站台上的人看来,小鸟的速度显然应该是v+w等。
他说,科学精神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比如黑洞显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主张没那那要最终证明黑洞的存在,必须要找到天文观测的证据。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