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有虚构冲动,但这股冲动的真正释放,却要到40岁以后。这么多年的经历,翻译也好,写评论也好,出版社工作也好,为我的小说创作做基础准备,但同时也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尤其在翻译中我克制表达欲花了很多年。”国内首个挖掘45岁以下优秀年轻作家的文学奖揭晓,继首届上海90后作家王占黑得奖,本届评选中作家黄昱宁凭首部小说集《八部半》获奖,颁奖词为:“黄昱宁展现了很丰厚的文学修养,以洞澈的世情与人情观察,使短篇小说的形式深度生动展现。不同类型作品于焉也示范了作者打通西方现代小说传统与中文写作的卓越能力。”
横跨翻译、出版、批评三大领域,黄昱宁坦言,“克制表达欲”同样也是产生张力的过程,一定会反映到小说文字里。《八部半》完成了从文学布道者向小说家的转型,收录了8个中短篇,以及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非虚构长文。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人费里尼同名作。
“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阿特伍德、麦克尤恩在技术上、观念上对我的写作一定是有影响的。他们的影响一直在我的文字里,在各个角落里面,但我不希望成为第二个他们,拷贝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不需要一个山寨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黄昱宁要找到属于黄昱宁自己的声音。”她推荐读者去看《八部半》中的《文学病人》,“我自己工作跟各种国际文学奖有很多关系,所以就设想诺贝尔文学奖被别的奖挑战,出现了机器人和作家之间的比赛,里面有好多料,是带着调侃意味写的,那个时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文学奖台上,反过来再思考,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黄昱宁说她的小说有点像“异装癖”,她喜欢写与自己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的人物。对西方现当代文学如数家珍的她,毫不吝啬在小说处女作里进行复杂精巧的叙事实验。正如李敬泽说的,黄昱宁“太国际范儿”,这位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著,并没有像许多同行一样,以鲜明地域色彩在以乡土为主流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插上旗帜。谈及以往作为翻译者的经历时,黄昱宁坦言:“与很多大师神交多年之后,很容易会怀疑自己,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开始自己的创作。”但随着年纪渐长,时光渐逝,她愈来愈发觉到自我表达的急迫性。“我生活的时代跟那些大师的时代完全不同,但是我的时代中我也有很多话想说。有些东西,现在不尝试就永远无法实现了。”
《八部半》有个核心主题——媒介。手机、微信、杂志、电视等现代或前现代媒介都构成叙事载体,串联起现代都市社会里的蜚短流长、社会新闻,又或是“黑镜”式的科幻寓言。用黄昱宁的话说,她写的是基于互联网等媒介发展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结构、欺骗和自我欺骗、角色与角色错位、追问小说在未来的命运。
“八篇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是作为独立的短篇小说来经营的,这篇关心的事跟前边那篇不太一样,有自己的轴心和发展路径。她特别关心媒介的问题,但又不甘心用一样的套路写,她努力让每一部都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路径去展示当下越来越让我们焦虑的主题。”用评论家、本届宝铂理想国文学奖评委之一黄子平的话说,“这是一种非常纯净的汉语写作,居然没有翻译腔,这是非常难得的。”
据悉,该奖项是华语文学领域首个为发掘鼓励4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作家的奖项,支持富有潜力的、有长期创作的自我预期与动力的文坛新锐,推广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评委们看来,入围决选名单的五部作品风格各异,但共同表达了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班宇《冬泳》收录了七篇小说,记叙几位不同职业者面临威胁、窘迫时,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在极寒之地仍保有温热的斗士。郭爽《正午时踏进光焰》状写一些日光下“活着的肮脏的人”,各个携带着暗夜中的秘密和不堪,作家以传神之笔把他们从时间之流的湮没中“拽了出来”。黄昱宁的目标是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那样,“打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重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奇观”。杨好《黑色小说》则以一对青年男女在伦敦的内心生活为经纬,呈现了“将艺术史小说化”的努力。远子《白日漫游》呈现“不能不逃”又“无处可逃”的漂泊生涯,字里行间流露出“黑暗中的光”。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提供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