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海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艺术节展示五年来全国文艺界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用精品力作向人民汇报、向祖国献礼;更是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之中,海内外名家大师新作经典的年度巡礼,映见中国走向世界更为坚定的开放姿态和更为稳健的文化自信步伐
综述
又到金桂飘香时,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天如约而来,主板块42台96场参演剧(节)目将在全城剧场缤纷上演。
舞台上,是七台全球首演、六台亚洲首演的重磅亮相;交易会现场,将是46个国家与地区近450家专业机构的齐聚一堂,彰显着上海强大文化的吸附力。而“艺术天空”与“艺术教育”的两个100场演出活动,不仅覆盖全市16个区,更深入城市肌理,让名家大师走进校园与社区,践行着艺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艺术节展示五年来全国文艺界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用精品力作向人民汇报、向祖国献礼;更是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之中,海内外名家大师新作经典的年度巡礼,映见中国走向世界更为坚定的开放姿态和更为稳健的文化自信步伐。
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打造的杂技剧《战上海》,首次用杂技语汇演绎上海解放的故事。
首次将杂技剧作为开幕演出,红色原创新作与国际名团经典齐飞
一系列讴歌时代、扎根人民、礼赞英雄的原创新作集中展示,让本届艺术节舞台闪耀鲜亮的中国红。
今晚上演的开幕演出杂技剧《战上海》,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为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而推出。凭借对于舞台创作红色题材的拓展与“海派杂技”艺术上的重大突破,成为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又一部赢得口碑票房双赢的“上海出品”。经过进一步修改提高,开杂技剧为艺术节开幕之先河,该剧将接受海内外专业人士的检验。
艺术节委约的两部作品——龚天鹏创作的第十一交响曲《潮》和上海沪剧院原创沪剧《一号机密》,也均是讴歌上海不同时代涌现的英雄及其瞩目成就。生动讲述沂蒙革命老区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也将在艺术节上演。
衡量一个艺术节的影响力,世界名团大师、重磅新作的首演首秀无疑是重要标尺。在今天同步上演的是斯卡拉歌剧院带来的莫扎特经典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作为歌剧起源地意大利享誉全球的歌剧院,这是斯卡拉歌剧院建院241年历史上首次集结全院阵容携歌剧制作访华;与此同时,斯卡拉歌剧院学院还将上演莫扎特的另一部经典《魔笛》。迎接两部巨制的,是新建成的上音歌剧院。对标国际先进水准的新剧院,创新推出两部国际经典“同一舞台两个剧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模式,国内尚属首次。
此外,闭幕演出由指挥大师安德鲁·曼兹执棒北德广播爱乐乐团,携手上海小提琴家黄蒙拉共同演绎。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平夏斯·祖克曼与阿德莱德交响乐团、男高音何塞·库拉、传奇歌剧天后芮内·弗莱明……这些名字无疑将辉映着接下来一个月的申城文艺夜空。
在此前的优惠票销售现场,记者发现也正是这两类作品成为购票市民的集中选项。当这座城市丰沛的“红色家底”、礼赞的英雄楷模真正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追捧;当代表国际最高水准的名团大师佳作的演出真正为认戏爱戏的上海市民连夜抢购,成为艺术节宗旨——“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生动写照。
著名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和传奇歌剧天后芮内·弗莱明。
打造名家新作展示首选地,交易会成为全球艺术机构的重要打卡地
20多年来,艺术节从来不只奉献舞台上的饕餮盛宴,更不断向全产业链纵深,从项目孵化、艺术创作、交易演出等全方位介入,以演出交易会、“扶青计划”、论坛培训等多个板块,为繁荣演出市场、扶持新人新作、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切实推动力量。
借由委约、合作,这里更成为本土艺术家坚定民族认同、文化自信,海外艺术家亲近中国、点亮艺术灵感的沃土——盘点这些海内外名家的新作,不少都围绕中华文化、中国故事展开。今年特别设立的“香港文化周”上,香港中乐团将在开幕演出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朱践耳等上海作曲家作品,而香港八合会馆将与上海昆剧团带来昆粤合演《白蛇传》。
伴随艺术节21年成长的演出交易会,如今已经成为中外机构推介最新原创作品的首选地。去年罗伯特·威尔逊在艺术节以一部《睡魔》吸引全球顶尖演艺“买手”、艺术家打飞的一睹风采。因而,今年他又将尚在创作中的《不可能的黑郁金香》带来上海,讲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徐光启共同完成《坤舆万国全图》的历史佳话。而艺术节的老朋友谭盾特别带了30多人的团队,为艺术节首设的百平米艺术家个人展区“谭盾-探索人类未来秘境”精心布展。经由艺术节委约、平台推介,他参与创作的园林版《牡丹亭》等均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范例。
今年,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牵头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又添中东地区新伙伴。截至目前,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3家机构加入。一年又一年,越发紧密频繁的合作交流,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旨归,更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共同期盼。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