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着62年党龄,伴随新中国成长,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使我懂得有了国就有了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我王文娟的今天。”93岁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昨晚于上海大剧院举办的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上获颁“终身成就奖”,她如是感慨。
颁奖典礼以“为人民讴歌 为时代立传”为主题,授予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按姓氏笔画排序)五位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授予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按姓氏笔画排序)五位艺术家“杰出贡献奖”,向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上海文学艺术界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家大师致以崇高致意。
这一夜,璀璨的何止台上的名家大师,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亦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用作品向党和人民的一次集中汇报。晚会接近尾声,短片回溯着五年来上海文学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银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作品:图书《战上海》《布罗镇的邮递员》,长篇小说《繁花》,电影《我不是药神》《我是医生》,电视剧《大江大河》《平凡的世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一路走来》,沪剧《敦煌女儿》,交响乐《启航》,昆曲《邯郸记》,杂技《攀登—集体造型》《突破—抖杠》等等,令观众席响起欢呼与掌声。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揭晓,更是吹响了上海文艺工作者向艺术创作的高峰攀登奋进的号角。晚会现场近30位新一届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选人,代表全体上海文艺工作者发出自信响亮之声:“我们准备好了,为人民讴歌!我们准备好了,为时代立传!”说出了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他们的崇高信仰回顾获奖艺术家的从艺之路,聆听他们的获奖感言,扎根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他们的崇高信仰。以获奖艺术家为代表的上海文艺大家,正是带着初心使命,以崇高艺德与精品力作,标定着城市乃至时代的文化艺术高度。
因身体原因未能前来领奖的黄宗英,借由儿子赵佐诉说着一连串的“感谢”:“我要对巴老、佐临和所有的师长们说:学生没有让你们失望,小妹做到了!我要感谢上海的观众和读者,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厚爱;我要感谢党,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教导;我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人民,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抚养!”
94岁文艺大家那一声“学生”“小妹”的诚恳谦卑,让台下观众无不动容。凭借青春靓丽外表在舞台银幕早早成名的“甜姐儿”,甘心把自己的大半生默默奉献给报告文学。为撰写并拍摄讲述高原生态学家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和纪录片,她近古稀之年三度进藏,在鬼门关走一遭,留下了血栓的终身后遗症,可她却淡然:“我得快点儿深入地多走走,在瘫痪到来之前。”
晚会现场,一段对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慧珺的深情讲述,让人不禁湿了眼眶。从1974年《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累积印发160万册开始,周慧珺的字帖是启蒙几代书法爱好者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更令人感佩的,是她将人民的喜爱化作对社会的奉献——“汶川大地震后,她把30万人民币现金装在一个黑色塑料袋里,捐给了灾区,自己却悄悄地回去了”。近年她更将一辈子的稿酬所得2500万元悉数捐出成立基金会,激励年轻人为振兴海派书法而努力拼搏。
对于另一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何占豪来说,“最要紧的是老百姓的夸奖”。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更成为他一生音乐创作的座右铭。诞生一甲子的《梁祝》,让西洋乐器演绎起了中国故事,开创了民族音乐交响协奏的先河,更向西方乐坛传播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韵。可他却归功于“中国老百姓的智慧”:“许多民歌、戏曲都是老百姓创造的,而不是哪一个作曲家、哪一个学院教授创造的。我们这一代音乐人都坚信,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接地气,老百姓不夸奖你的作品,得再多奖也是没有用的。”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音乐语言创作,正是《梁祝》的生命力所在。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文艺工作者!”获得“杰出贡献奖”的韩天衡获奖感言第一句,便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培养。作为一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和另一位获奖者陈少云一样,特别佩戴党徽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他说:“兴奋是暂时的,奋斗是一辈子的。刀笔观照时代,作品应有担当。”他告诉记者,集结他书画印论著等的个人展即将在月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我们要为更好发展繁荣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文艺创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迈着中国步伐自信走向国际舞台此次获奖者中,不少仍奋战在舞台的第一线,面对这座城市与人民给予的至高礼遇,以作品说话就是最好的回馈。
继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杰出贡献奖”五年后,陈少云再一次郑重接过本届“终身成就奖”的奖杯。近30年间,他在舞台持续发展创新,推出京剧《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金缕曲》等一批新编舞台精品。人都说,陈少云一辈子未曾得见过周信芳真容,却身体力行践行着“麒派”艺术不断创新创造、融入时代感的海派精神。近年来,他更是将周信芳的代表作《萧何月下追韩信》拍摄成3D全景声京剧电影。借用剧中那段广为传唱的段落,能把周大师的这部经典搬上银幕,看到我们中国传统京剧走向世界、焕发新生,陈少云感概自己“真是三生有幸”。而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从湖南引进到上海的艺术家,陈少云的接连获奖,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对于人才海纳百川的生动体现。而他也对青年演员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反哺着这座城市给予自己的荣光。
同样传承发展中华戏曲的还有“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静娴。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昆曲人,她亲眼见证着新中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昆曲带来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局面。她说:“今年是我从艺60年,我将和所有的昆曲人一起团结奋斗、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更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昆曲的传承工作越做越好,脚踏实地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刚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完成指挥工作,陈燮阳把指挥时穿的正红色礼服穿来了颁奖晚会,接受“杰出贡献奖”的荣誉。发表感言时,他不由想起26岁初涉乐坛不久,指挥乐团为芭蕾舞剧《白毛女》配乐也正是国庆节。新中国成立35周年,他再一次于北京指挥庆典晚会。70年走过,他的成长成名成家见证着中国交响乐昂扬走上国际舞台的历程,而他更是其中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不管是国家重大文化庆典,还是世界各国音乐殿堂,都有他活跃的身影。
五年来,“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茅善玉时时不敢忘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她向总书记汇报创排好沪剧《敦煌女儿》的决心。因而,为向精品力作持续攀登,她带领团队六次深入敦煌大漠深入采风,剧本乃至舞台呈现经历无数次推翻重来。讲述时代楷模、打磨精品的过程,也让茅善玉深受感动与鼓舞,她说:“和驻守敦煌的‘上海女儿’樊锦诗的这段忘年交,更让我明白了一个文艺工作者所要扛起的责任担当与‘匠心’精神。”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近年来则带领上芭人为“如何让中国芭蕾在海派文化的滋养下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让世界观众通过欣赏中国芭蕾来加深对中国的认识”而孜孜以求。于是有了《天鹅湖》中48只天鹅翩然起舞的震撼场面;有了《哈姆雷特》获得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有了连续三年欧洲巡演吸引近百万外国观众走进剧场,打响中国文化品牌的瞩目成绩。
新时代奋进号角下,上海文艺人在代代传承中接续奋进
昨晚现场,一场朗诵《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引发现场文艺工作者的强烈共鸣。新一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在舞台上,将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地诵读,把晚会气氛推向最高潮。
为王文娟献上鲜花的,是新一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最年轻的入选者王婉娜。1996年出生的她,也是上海越剧院最年轻的“第十代”。王文娟与王婉娜两位90后的同台,让台下观众不禁为越剧在上海舞台上的传承不断档而响起掌声。
代表文艺界向何占豪致以敬意的,是入选本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陆轶文。“看到前辈已经拥有如此高的成就,还在为国家和人民持续艺术创作,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怎能懈怠?我们应该不断广采博取,学习各种艺术门类并将其融汇贯通,将民族音乐带向世界。”
梦和初心的队伍从脚下开拔,一条长路越走越宽阔。上海文艺工作者已然整装出发,以更饱满自信的姿态,为打造思想更精深、艺术更精湛、制作更精良的文艺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接续奋进。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图:叶辰亮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