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毕加索口中了不起的东方画家,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最耀眼的大师之一。齐白石老人,这位在教科书里活跃了几十年的“人民艺术家”,许多人读过他却从没见过他的真迹。10月1日起在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揭幕的《世世太平 ——齐白石精品大展》,将让人们一饱眼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举办的首次大规模齐白石个展,展出的50件精品杰作,皆为齐白石艺术创作高峰的晚年时期作品,涵盖了花鸟、山水、人物、 瓜果、虫鱼以及大众喜闻乐见的“ 白石虾 ”等众多题材。这之中,大部分作品曾代表中国文化出访巡展至世界各国美术馆,却从未在国内露过面。业内人士指出,齐白石是在1949年以后迎来艺术的成熟期,在喜迎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用他的画来表达祖国人民身处盛世的喜悦之情是最为恰如其分的。
齐白石出生贫寒,曾深刻体会过旧社会人民的痛苦。好在他晚年幸逢盛世。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不仅获得稳定安宁的生活,社会地位也大大提升,创作冲动更为强烈。那段时间,齐白石创作了许多以柿子、寿桃为题材的作品,借画抒情。本次展出的《世世太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幅画作是齐白石1952年创作的,当时他92岁。他将柿子与和平鸽共置于同一画面中,以“柿柿(世世)”、“和平”引申出“世世太平”的吉祥寓意,使庄重的和平主题显得轻松有趣起来。据说,为了画好鸽子,老人先是到梅兰芳家里去观察鸽子,后来在自己家里养了几只,日夕观察其特征。
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琪介绍,白石老人经常用所画物品名称的谐音,作为符号,表达画的主题。这也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特色。比如,齐白石的家乡在湖南,少年时就在家种过燕来红,老年在北京时时忆及家乡,便把燕来红入画,栩栩如生。燕来红在秋天由绿转红,犹如红花怒放,所以又叫“老来少”。齐白石老年始获得成功,以花自比,用“老来少”作为主题也很恰当。本次展览就展出了一幅他1949年创作的《老来少》,这也是他开红花墨叶一派的代表作之一。
国画大家,很多人都有绝活,比如郑板桥的竹子和徐悲鸿的马,而齐白石的鱼虫虾蟹令众多艺术家难出其右。尤其是他画的虾,淡墨一串画出一节节身体,晶莹剔透。重墨点睛,用笔肚拉出虾脑。干笔画须,长须富有弹性;细笔写出脚和虾钳,还有尾巴,活灵活现。据记载,齐白石年轻时就画虾,到了40岁临摹一些古人画的虾,从中学习。到了63岁,画的像了,但是没有透明感,画的不够活。于是他在案头的水盆里养了几只虾,观察它们。到了70岁,画出的虾就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这种水里活蹦乱跳的样子。此次亮相的《虾蟹图》便是其中杰作。
此外,如《松鼠图》《孵蛋图》等作品在齐白石画集中也非常少见。尤其是《松鼠图》中,松树杆有大写意的感觉,而松针线条拉得很长,松树也非常生动,整幅图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事实上,在花鸟画出名之前,齐白石的人物画早已声名远播。他擅长画仕女,还因此在湘潭当地赢得了“齐美人”的称号。衰年变法后,齐白石人物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工细写实转向简率粗放,常以寥寥数笔表现人物神情的微妙变化。比如本次展出的一幅《宰相归田》,简单数笔便将毕卓的形象描绘出来。据《晋书》记载,毕卓虽身居吏部郎,身处乱世中但坚守本份,为官清廉,不爱权势,宁肯因家贫盗酒,也不贪赃枉法与他人同流合污。齐白石的人物画承继了古法,不见人体素描结构,用色也很简单,质朴简练。
“齐白石的绘画思想中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画花鸟,还是画人,他都一直秉承着这个美学思想,一以贯之。”陈琪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是久事国际艺术中心试运营的首展。该中心先期开放的是位于一层专为展览设置的美术书店和二层展览空间,今后计划引入国际知名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餐厅等业态。此外,根据规划,位于9层的屋顶花园也将被打造成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
本次展览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将持续至2020年1月12日。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公共教育讲座、亲子互动等系列活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升观展体验。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图片:冯蕾、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