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咏活动现场(主办方提供)
“长江东去,澎湃如龙。
苏河浦江,蜿蜒玉凤。
沪申之地,造化所钟……
腾蛟起凤,敢叫日月换新天。
沧海桑田,直把神舟放长虹。
雄哉腾蛟起凤,任尔东南西北风,
中华民族岿然不动!”
诗作《腾蛟起凤赋》中,诗人杨绣丽由中共二大会址的“腾蛟起凤”匾额起笔,气势磅礴礼赞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当这些诗句被深情演绎后,更是插上声音的翅膀深入人心。昨天,“初心·诗情·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词歌咏活动”在杨浦桥畔举行,上海诗词学会杨树浦滨江创作研究教育基地宣布揭牌,这也是继松江、浦东唐镇后的第三处诗词创作研究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散落在沪上文化馆、街道、社区、高校、写字楼、白领公寓的各种诗社、文学协会多达200家,无论是上海国际诗歌节、市民诗歌节,还是定期举办的诗歌讲座、论坛等,无不见证了诗歌和上海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如今,诗歌创作深入申城多个角落,诗意的种子撒播,大街小巷弥漫芬芳的诗意,一系列诗歌征集活动成为推动市民美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常讲‘诗与远方’,诗歌是我们眺望远方的窗口,也是抵达远方的航船。但诗歌仅仅想到远方是不够的,它能不能为时代画像抒情?因此,诗词创作鉴赏还要走进大众,走进时代,成为礼赞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揭牌仪式现场,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说,希望通过活动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带到杨浦大桥之下,并立足创作研究基地与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培养更多爱好诗歌的市民,鼓励诗词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胡晓军谈到,沪上诗人们理应拿起笔来,捧出心来,作出诗来,为杨浦的宏伟建设和上海的锦绣前程写出更多好作品,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添砖加瓦。
此次活动分朗诵和歌咏两部分,以党史和新中国史为内涵,通过诗词曲赋的形式热情歌颂光辉历史。朗诵节目既有《沁园春·雪》等诗歌名作,也有回望新中国成立70载历史变迁、抒写社会风貌的多种题材诗歌作品。歌咏环节,《菩萨蛮·黄鹤楼》《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经典音乐作品的美妙旋律回荡,老中青三代表演者的演绎带领现场大桥街道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市民群众沉浸在爱国深情中,当全场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与手中飘扬的五星红旗,汇聚成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为推动诗歌向基层植入,此次活动也被纳入“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原创诗歌征集,后者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指导,市作协、市学习促进办公室、市语委办公室、市振兴中华读书委办公室、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群众艺术馆和中国诗歌网联合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承办。历时近半年后,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原创诗歌超11万首,评出优秀作品43篇。10月下旬,主办方将举办专题朗诵会,整体推出获奖佳作。
除群众性征集外,主办方还组织委约创作,邀请叶延滨、杨克、梁平、龚学敏、黄亚洲等全国诗人创作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七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 祖国母亲!”这段诗句出自诗人王平英,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惊喜和自豪感蓬勃而出,汇成这首真诚饱满的《祖国万岁》。
“征诗来稿之踊跃,题材之丰富,让人惊叹。那种发自内心对祖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赞歌,而是真诚的心声。”活动评委、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评价:部分诗作展示了较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让人感受到涌动在中国大地上的激情和诗意。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