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与祖国同行,叶辛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轨迹紧密交织——40多年来笔耕不辍,他出版了《蹉跎岁月》《上海传》《上海·恋》等几十部作品,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热播后,曾引起全国轰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叶辛曾出版散文集《我和共和国》,今年又捧出新长篇《五姐妹》,以五个与共和国同时代的女性故事折射中国动天撼地七十年。
如何讲述时代故事,写出不一样的上海?作家叶辛亮相学习读书会时谈到,“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是上海人看农村的视角,一是乡下人看城市的视角。”在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反差。当两种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有故事可写,这对创作来讲弥足珍贵。
“我和上海这座城市相伴了七十年,时时感觉得到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叶辛的《上海传》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多像是他的个人观察侧记,“我睁大了双眼,观察着上海的一切。有时候,我又在离开上海很远的地方或不很远的地方,隔开一段距离看上海。上海永远在我的心中。只因上海是我的故乡。”
叶辛从泥城桥谈起,泥城桥(今西藏路桥)是上海市中心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但它承载的历史却并不简单。泥城桥将近70米长的桥,宽度有18米,三分之二是车行道。桥在市中心地段的交通要道西藏路上,钢筋混凝土建造,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叶辛以前的家就在离泥城桥不到五分钟路程的老弄堂里。
1980年,叶辛在家中改订了长篇小说《蹉跎岁月》,随即在《收获》杂志1980年第五、第六期上发表。当时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马上决定出单行本,于1981年上半年修订交稿时,叶辛在结尾处留下了三行小字,其中第二行写明:1980年元月至8月改于上海泥城桥。
1922年工部局曾对此桥进行大改造,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正式命名为西藏路桥,但住在附近的老上海人,还是习惯而顽固地称其为泥城桥。因为桥南东侧有英商煤气公司,当时上海人把煤气称作“自来火”,故而也有市民称其为“自来火厂桥”。20世纪60年代,泥城桥边还开了一家全中国都出名的星火日夜商店,名噪一时。
为什么要喋喋不休地讲清楚泥城桥这一地名的来历呢?“因为发生在苏州河畔泥城浜的这次战斗之后,殖民者们把他们的租界,进一步扩大至今天的西藏路以西,加快了殖民步伐。这是一段不容忘却、不应忘却的历史。故而在我所有于家中改订的小说最后,我都会写上‘泥城桥’这个意味深长的地名。”
此前,登上上海中心“中国最高书店”朵云书院,叶辛曾感叹:“最近几十年上海的变化真大,光是书店业的蓬勃发展就能一窥时代进步。而我的使命,正是书写一代人命运里跳动着怎样的社会脉搏。”
“看看昨天的故事,想想今天的中国,就会感慨!构思新长篇《五姐妹》前前后后有30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听说四川会理六姐妹、贵州黔南四姐妹的生活原型时,我就涌起写作冲动,要写一写共同岀生于1953年五个姐妹的人生。”叶辛谈到,小说以五个女孩在贵州桂村当知青结成姐妹及其延续为线索,小说尾声写到了2019年,重点则是“五姐妹”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到50岁的故事。小说不是写传统意义上的老大、老二到五妹的家中五姐妹,而是以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缩影,勾勒出新中国70年来的波澜壮阔。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让叶辛的思想深受震撼,他选择用小说的形式来抒发感想,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供图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