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无疑每个人都曾有所了解。然而,想象一个某年某月某日的夜晚,你身处卫生间里,边洗手边望着镜子里那张有点陌生的脸,你真的认识那个人吗?如你自以为的那般了如指掌?
几分钟后你躺倒床上,闭上双眼,让自己沉入黑暗。你将发现,你甚至难以在脑海中还原镜中的那副面孔。这不奇怪吗?
无法准确记忆自己的面孔,也许不过是一个个人化的小问题,你大可以忽略它,继续投入生活。但你也可以选择由此出发,思考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的自我。那张陌生而模糊的脸或许即意味着自我的沉睡。
认识你自己,这很艰难。我们的问题在于既不能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认识他者的本质,也无法从中认清自我的意义。我们从对话中所能获得的真实体验只有表达的无力,误解的压倒一切以及理念世界的不真实。
所以,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以“镜中奇遇”作为《叛逆的思想家》全书的开篇,用具体而微的科学消解了那张诡异的脸。原来不过是“一系列缓慢的颤动,迅速的跳动和高速震动通过大脑所合成的静态三维正像”。
“我们都被限制在自己的头脑里,被迫只能看见别人而看不见自己。”我们既可以将其看作一则哲学上的人生隐喻,也可以视其为生物学上的规律。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选择了以后者作为认识自己与世界。你当然可以反驳他的观点乃至思维,但你不得不承认,假科学之手,他的确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尤其是那些我们困扰于其中无法解答的问题。
由于《人类愚蠢辞典》,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的形象多为以“毒舌”之名“怼”天“怼”地。而实际上,作者真正所“怼”者,并非存在,而是对存在毋庸置疑而又漏洞百出的解释。在对宗教,体制,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狂热批判的背后是作为知识分子对愚蠢愤怒的天性。世界需要答案,在认知的黑暗中,人类唯有借助对答案的触碰方能前行。但世界又充斥着错误的答案。人类的愚蠢导致错误的答案往往更受欢迎,甚至成为唯一。每一个不愚蠢的人,如果对愚蠢与错误毫无愤怒,则终将沦为愚蠢与错误的牺牲品。如书中所言,各种各样的人中,愚者是最危险的,且数量无限。
在后记中,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以波浪自比,这一意象或许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镜中的波浪有着形形色色的面孔,海洋、数据、艺术、冒险……而穿透种种表现到最后,我们总要面对自己的真实面目——机械波。
或许我们不愿承认,但终无法拒绝。
作者:刘桂源(书评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