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海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如何让每一位新老上海人读懂上海、爱上上海?阅读,正是感受上海城市精神的路径。上海书展期间,一批解读上海海派文化、溯源老上海历史、讲述城市发展的新书集中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学者导读沪上地标,多线索溯源上海前世今生
说起上海,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等地标就会跳入脑海,它们无不蕴含着悠久历史与传奇色彩,为上海增添了无限魅力。今天下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在书展首发,包括葛剑雄《海纳百川上海源》、薛理勇《潮起潮落苏州河》、傅林祥《浪奔浪涌黄浦江》、张雪敏《亦中亦西老城厢》、田兆元《海韵江南古名镇》五种。
作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打造的重要方志文化品牌之一,丛书由上海通志馆承编,结合权威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等馆藏优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推出。比起市面上的同类题材出版物,这套丛书篇幅不大,每部五万到八万字,穿插百余幅图片,尽可能以图文并茂方式普及上海历史和优秀文化,将地方志文献转化为丰富的地情知识,让地方志更接地气。
“编写上海历史的大有人在,洋洋洒洒几千万字都有;也有很多作家写上海,偏重故事性。这套丛书力争兼顾资料性、可靠性、实用性。”《潮起潮落苏州河》作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以“上海先后有黄浦江、苏州河两条母亲河”话题为例如是解释:“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
“回顾上海的历史文化源流,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更应汇聚成今天保护上海、建设上海的智慧资源,对当下城市建设有借鉴意义。”撰写《古名镇》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田兆元说,在今天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古镇并不只是“标本式”旅游地,更应是开阔丰富的,具有江南意蕴的“多面体”。
多家出版机构从不同角度,挖掘海派文化的富矿。枕着苏州河涛声入眠的普陀卷《苏荷竞秀》、尽显魔都调性的长宁卷《西区漫步》、贯穿千年文化大戏的奉贤卷《古华贤情》、挖掘上海之根的松江卷《锦绣云间》、寻找海派源头的虹口卷《海派源流》……今天在上海书展建投书局分会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推出5卷“海派文化地图”,至此丛书已完成14卷。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按照上海行政区划,逐一解析和描绘16个区的海派文化发源流布、传承发展、多元质素,历时近3年。打开这部以文字绘就的“海派文化地图”,读者可“按图索骥”,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遍寻上海之根,看尽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嘉定、闵行两区正在加紧编纂,预计今年完稿付印,“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年内有望全套发布,而“第17本”海派文化地图集也已在设计制作中。丛书总主编柴俊勇介绍,“海派文化地图”丛书于2016年9月启动编写,2017年上海书展首发黄浦卷《申江往事》、杨浦卷《沪东风云》、浦东卷《都市传奇》、崇明卷《东海瀛洲》,2018年再推出静安卷《上海蓝调》、青浦卷《崧泽之光》、金山卷《山海雅韵》、徐汇卷《海上文脉》、宝山卷《淞滨漫话》等五卷。
房敏婕 摄
当人们重新打量自己所在区的风土人情,会从书中获得新的感悟。比如,新出版的松江卷中溯源了这片土地的岁月纵深——由唐宋之“华亭县”至元明清之“松江府”,今松江城区不仅始终为治所所在,更始终是辖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枢纽,千百年集萃而成之松江府(县)城文化,对于时下“上海文化”品牌之挖掘、整理与凝练无疑意义重大。广富林文化已为上海城镇文明起源渲染出绚丽底色,千古松江所铭留之风流人物、名山胜水、典章故事更为海派文脉传承提供了深厚底蕴。
留存上海红色记忆,转化丰富党史资源
喜获中宣部“五个一”特别奖的《战上海》,以及《1949上海解放日志》《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一批上海解放主题出版物集中亮相“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活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谈到:“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在党的革命、改革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编好 ‘教科书’,把丰富的党史资源转化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 ‘营养剂’,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解放上海亲历者代表、原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相守荣,回忆起铭刻在心中的珍贵一幕——1949年7月6日为纪念“七·七”和庆祝上海解放,上海举行了150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军民大游行,检查台设在江湾路1号门前,陈毅等首长进行检阅。“我们一大早就拉线安装扩音喇叭,我有幸又担任了检阅台扩音保障工作,亲眼目睹了上海解放后第一如此壮观的盛大场面。整个游行队伍秩序井然,口号声此起彼伏,军队威武雄壮,人民欢欣鼓舞。这一历史瞬间,成为解放后上海沧桑巨变和今日欣欣向荣的前奏 。”
上海作家也将笔触投向红色记忆,“红色起点”主题创作结出新成果——程小莹新书《白纸红字》、吴海勇《起来》与读者见面,两位作者分享介绍党的第一个文学组织“左联”诞生始末,讲述《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的纪实,大量历史细节让市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签售会大排长队,“没想到年轻人对埋藏在城市深处的红色记忆这么感兴趣,讲好红色故事也能打造畅销书。”上海作协副主席、发布会主持人薛舒感慨:上海的红色资源丰富厚重,值得作家们细细挖掘、记录书写。
更多的历史影像和珍贵的一幕幕,被定格在同济大学出版社《民间影像》系列图书,经过多年史料抢救的实践,回忆录《上海·1949》和画册《1949·影像上海》在上海书展亮相。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赵祖康之子赵国通与台下读者分享书中亮点。《上海·1949》近40万字,含44幅历史照片,24幅插图,部分珍稀史料包括部分日记系首度公开。书中几十位亲历者的回忆,试图从民间视角,呈现上海1949年的巨变,留下鲜活的历史切片。
全书也重视样本的多样性,光是5篇日记和2篇回忆里,既有当时南下解放、接管上海老同志的回忆,也包括旧上海末任市长(代理)赵祖康政权交接前后这一段的日记,以及当时工商界人士、大学教授、学生等不同样本的回忆。画册《1949·影像上海》则以定格历史瞬间的260余幅照片,均为第一手的历史影像,绝大部分系首度公开发表。书中照片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又有对普通民众个体的观照,呈现1949年上海社会生活轨迹,也保留了珍贵的城市记忆。
作者:许旸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