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电视剧很火,叫《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城市和传统文化,《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这本书写的是上海的24小时,体现出的是上海新的城市品格。”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今天上午在上海书展首发。该书由《文汇报》文化报道中心记者撰写,脱胎于《文汇报》去年一组广受好评的城市纪实系列“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著名历史学者熊月之为该书撰写序言,并作为嘉宾出席了首发式。
熊月之说,“我长期从事上海史研究,但《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却是我们做历史的人写不出来的。做历史虽然严谨,但是也会呆板,写的文字不会那么亲民那么灵活。记者把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把报人的风格和城市纪实结合起来,一方面很难得,一方面也很好看,读来给人以启发。”
马路不仅是城市的经脉,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论马路之繁多,全中国城市无出上海之右者;论马路内涵之丰厚,大概也很少有城市能与上海比肩。马路是认识上海的入口,也是热爱上海的理由。
首发仪式上,来自《文汇报》文化报道中心记者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在采访中的所思所感。
熊月之曾作为警卫战士,巡逻过上海不知道多少条大街小巷、大路小道,宽宏的南京路、优雅的淮海路、绵长的虹桥路、幽短的绍兴路、弯曲的华山路、静谧的兴国路……那时的熊月之常犯嘀咕:上海马路怎么这么千奇百怪、匪夷所思?后来,有机会接触这方面史料,才深感这真是一门大学问,无论从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还是城市学、审美学入手,都极其宏阔而深邃,十分值得研究。
来自上海测绘院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马路数量从1365条增加到2311条。其中有一些马路保留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比如愚园路、武康路、绍兴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留下沉淀并汇聚交融;
有一些马路经历过转型带来的阵痛,又最终破茧而出,比如淞沪路、长江路、曹杨路,它们与改革开放的巨轮一同前行,对接城市培育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汇入时代洪流;
有一些马路,从无到有,开建伊始就被赋予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多元理念,比如世纪大道、滨江大道、老外街,它们应运而生,成为改革开放这一鸿篇巨制在上海的生动注脚。
《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一书,从40条马路中精心选出了24条,按照其不同的人文特质,分别对应一天中的24小时。
早上八点的中山东一路,在海关大钟的钟声里,风从东方来;
上午十一点的复兴中路,拿着相机的游客在这里走走停停,寻找刘海粟、柳亚子、何香凝、钱锺书等文化大家留下的印记;
下午两点的绍兴路,你可以在这里喝咖啡,看书,再听上一段昆曲;
下午五点的愚园路,夕阳的光影穿行在弄堂里,像电影里的场景;
晚上十一点的大学路,餐厅变成酒吧,街道变成剧场,恍如一道流动的盛宴,而青春和梦想永不落幕……
24条马路,串起上海的24小时,更串起上海的昨天和今天。今年,正逢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马路纵横交错,历史与当下彼此回望,所有的沧桑与巨变、光荣与梦想交织在一起,通向诗与远方。而更多的马路表情,早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百年肌理,等待更多有缘人去慢慢发现。
摄影:邢千里
编辑:童薇菁
H5制作:卫中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