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留学回国后,90后钱庄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如今她所创办的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以下简称“KY”)成为国内心理学受众最广泛、阅读量最高的新媒体之一。公号后台常有潮水般的心理问号涌来:如何克服焦虑感?为什么幸福显得遥不可及?创始人钱庄与平台主创夏超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汇成新书《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亮相今天在上海书城举办的“全国新书发布厅”活动。他们坚信,要善于运用心理学这种工具,帮助读者掌握追求幸福的能力。
继上一部《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后,历时两年创作的《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讨论“成年初显期”——成年但尚未完全独立的年轻人,在碰到感情、就业、婚恋、情绪等问题时,该如何“自救”?夏超坦言,这两本书目的都不仅仅只告诉读者“是”或者“不是”,而是希望通过KY的文章,让读者们理解“自我是流动的,只有关注自己的内心,拥有拥抱变化的心态,我们才更有可能具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我都这么生气了,你就不能说句话吗?”|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对抗|如何跳出心的困境》……书中一篇篇爆款文章,向大众介绍解读了诸如“成年初显期”等专业概念,用心理学思维帮助大家面对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课题。在钱庄看来,“绝大部分的变好,都是从愿意看见真相开始的。”这也是KY一直想做的事:帮助人们、陪伴人们看见世界、他人以及自身的真相。因为真实中,早已为人准备好足够用来修复自己的力量。
钱庄坦言,许多人之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为当我们作为客体去旁观别人的内心困境时,不会存在任何的期望与幻想,但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因为期望和幻想的存在,导致我们失去了对于真实的判断。但“真实”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疗愈的起点,如果你能够发现真实,那一切的问题终究可以找到答案。
在她看来,平凡人生自有其正当性。“很多人会说,你说的平凡是不是一个人不会有什么成就。我觉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更想过一种关注自身的生活,如果我会有所成就,那也是因为我自身有这样的热忱,不是因为追求社会的评价。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人生状态可能就是,走自己的路,没有人会看见你,没有人会记住你,但是你知道你有自己要做的事,要去的地方,要成为的人,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少数人陪伴在你身边。”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KnowYourself 主创们 著
果麦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
<<<<书摘节选
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通常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这个阶段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进入稳定的成人角色的过渡阶段。他们很少(或者延后了很多年才)体会到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时期里经历的挣扎和阵痛。
我们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在校读书的时间增长也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社会变化之一,大学毕业后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人期该做出的许多承诺和责任都被推迟了,而从青春期开始的、人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和实验,则持续开展。事实上,对这一代人来说,在成年初显期,我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剧烈。
18-30岁,尤其是18-25岁这个阶段,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与其他阶段有着显著差异的生命阶段。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而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尾,也就是临近30岁时,大部分人都已经做出了对一生有持续后果的人生选择。研究显示,当成年人在后来回顾“自己一生中发生过哪些最重要的事件”时,他们经常追溯到那些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事。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摆脱完全的依附状态,但又还没有完全承担起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人生许多未知都还在发生,几乎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对于自己人生独立探索的程度之广阔,是其他任何阶段都无法企及的。心理学家Keniston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活状态、角色身份是不稳定的,混乱的。国外有数据显示,大约1/3的成年初显期的个体会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读书,在大学读书的这几年里,他们过着一种“独立生活”以及“继续依赖父母”两方面状态混合在一起的生活。例如,他们有时在宿舍或出租房里居住,有时又回家居住。这种状态被社会学家们称为“半自治”状态,因为他们承担了一部分独立生活的责任,同时把另外一些责任留给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
在成年初显期,人们离开父母家独自居住的原因主要是全职工作和与恋人同居,只有不到10%的男性和30%的女性一直到结婚前都住在家里。成年初显期,是一个人搬家次数最频繁的人生阶段。这些变化显然和这个阶段的探索性特征有关,因为它们通常发生在一个阶段的探索结束,另一阶段探索开始之前(比如结束学业,开始新工作等)。
到了接近30岁的那几年,也就是成年初显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几年里,这种混乱、不稳定的状态才会得到缓解。人们通常在25-30岁间做出一些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持续影响的决定,比如伴侣的选择、事业道路的明确等等。
一系列研究显示,处于成年初显期的人,从自身的主观感受上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成年人。甚至到二十八九岁和三十一二岁,还有接近1/3的人感觉自己没有“完全进入成年期”。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在一些方面进入了成年期,而在另一些方面还没有。他们觉得自己既不像处于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们处于两者之间。
我们可能会以为,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成年,是受到了我们前文谈到的那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们会觉得,也许对年轻人来说,要让他们在获得稳定的住所、完成学业、找到事业发展的道路以及结婚(或者至少有一段长期稳定的恋人关系)之前,他们很难觉得自己完全成年。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和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关系很小。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够让我们觉得我们真正成年了呢?
研究发现,个体主义相关的特质,尤其是以下三个特质对“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年”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1.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
2.独立地做出决定
3.实现经济独立
这几个特质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显期,个人发展的重点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只有在这一点实现之后,我们才会发生主观感受上的改变。
在成年初显期,我们主要应在三个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爱、工作和世界观。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在这三个方面尝试各种可能,然后逐步做出那些影响会持续更久的决定(比如选定事业发展的道路,选定更长期的伴侣等)。
不过,不管是爱还是工作,在成年初显期,人们对于它们的探索都不会是,也不该只是为未来做准备。更多时候,人们也是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责任”的束缚之前,获得更广阔的人生经历。此时,长期固定的角色身份和承诺还没有出现,年轻人还有机会实验一些很难有机会的事。对于那些渴望大量浪漫和性经历的人来说,成年初显期是探索的好时机——此时父母的监视下降了,又还没有到社会期望的婚姻年龄。这个阶段也是人们尝试不同寻常的工作和教育的好时机,间隔年、支教等经历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发生是最多的,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生阶段。
比起为你未来想要做出的长期选择做直接的准备,获得更多元、更多彩的经历和体验十分重要。它让你在进入长期、不变的选择之前,更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而让你为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而成年初显期是经历这些的黄金时期,错过将很令人遗憾。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