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毛猛达、沈荣海领衔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本月初开启了第11轮演出。作为目前演艺大世界唯一的驻场演出,《石库门的笑声》为中国大戏院打响了本土喜剧文化品牌,带来了可观的“笑经济”。制作人许沛霖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小长假期间,《石库门的笑声》单剧票房在演艺大世界22家专业剧场票房总收益中占比超过10%。
首演一年以来,《石库门的笑声》目前已累计演出超过45场,收获票房逾1500万,观剧人数达4.3万人次。可谓“月月有笑声”,不断创新的“笑果”令喜爱本土曲艺的观众大呼过瘾,更为海派文化创新做出了可贵探索。
“抽屉式”的笑料,保证每场演出独一无二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在上海有多火?“每轮演出一开票几乎都是‘秒杀’!”不仅票房连续“飘红”,令制作团队更为欣喜的是,从这部剧的“用户画像”中看到了独脚戏未来的市场空间。据大麦网给出的数据显示,《石库门的笑声》购票者年龄段分布在27岁至37岁之间,年轻人比率不断上升;同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剧场“非主流”的男性观众,比例高达47%。
“这部戏让我们再次看到,高级的笑声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上海重大文艺创作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说,“新时期本土曲艺的发展,不仅要在新时代做出新样式,符合观众的新需求,还要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结合,有上海这座城市的传统和文化烙印。”
《石库门的笑声》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从硬件到软件、从金融贸易到文化生活360度全方位的变化。它由《万宝全“四”》《千变万化》《三喜临门》《一体世界》《我爱文化》《难与不难》《上海未来》七个原创独脚戏组成。面对宏大叙事的现实题材,主创们格外地“接地气”,抓取上海市民生活中许多平凡闪亮的瞬间。从7月8日开始的最新一轮演出中,毛猛达和沈荣海将眼下上海人最关心的“垃圾分类”话题也融入作品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社会热点和舞台创作紧密结合。
据主创介绍,《石库门的笑声》正从“风格式”向“抽屉式”转变。所谓“抽屉式”,顾名思义就是能像抽屉那样自由地被拉出、拉进,里面藏的都是好东西,每次演出需要的“料”是不同的,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自由搭配,灵活组合。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了独脚戏在“说、学、做、唱”间以滑稽的方式讲故事或段子的艺术特点,同时更能结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特长,保证每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
原创优秀剧目与驻演机制相结合,释放文化品牌溢出效应
《石库门的笑声》2018年9月在兰心大剧院首演成功后移师中国大戏院,开始了演艺大世界的驻场演出。“这是释放艺术品牌溢出效应的最佳案例!”吴孝明说,将原创优秀剧目与驻演机制相结合,保证文艺作品“常演常新”的活跃生命力,同时也能激发出演出市场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及区域经济的增长活力。半年来,中国大戏院作为《石库门的笑声》的“大本营”,在给予本土曲艺充分的支持和关注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人气作品带来的高流量,就连剧院对面开了几十年的私人老饭店在演出期间的营业额都比平常翻一番。
中国大戏院总经理李桂萍表示,伴随着申城涌现越来越多的剧场,如何做出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是剧场能否最终脱颖而出,擦亮自身品牌的关键。
自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驻场以来,中国大戏院又先后引进了滑稽戏《乌鸦与麻雀》《哎哟!爸爸》等作品,渐渐在牛庄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观看滑稽戏、独脚戏等本土“笑艺术”的据点。它和仅一个路口之隔的悬疑新光剧场相互辉映,每逢两个剧场都有演出的时候,牛庄路到宁波路这一带便人流涌动,以前都只是匆匆忙忙的过路客,现在更多的则是“赶场”的观众。
下个月,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将迎来第50场演出。“50场只是一个开始,”毛猛达、沈荣海说,“研究观众、研究市场,是一部驻场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不若将曾经的成绩统统归零,等待我们的是100场甚至是150场演出的挑战。”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