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门前的鎏金麒麟、庑殿顶上的獬豸、海马和狻猊……它们究竟有什么特点和含义?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传统文化?今天,《故宫里的博物学》首发,根植于故宫中华文化宝藏,堪称打卡故宫不可或缺的博物学通识读本,由故宫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出版。
《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分三册《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给孩子的清宫鸟谱》《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以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精选其中120种陆地、天空、水生的神奇动物,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历史等方面,讲述神奇动物的妙趣故事,让孩子大开眼界的同时,融会贯通掌握自然科学与中华文化知识。
有人说,打开这套书,就像穿越古代去了一趟清朝的动物园。除去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书中收录的神兽都可在故宫里找到原型。
比如,这本书这样讲鹧鸪:
它们飞的次数与月份相同,如果是正月,鹧鸪只飞一次,如果是十二月,鹧鸪就飞十二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住在山里的人,就根据鹧鸪飞的次数计月。
外人若是问他们:“几月了?”他们会告诉你:
“鹧鸪几飞矣。”
2014年故宫出版社曾以原貌出版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但书中解说采用的是文言文,《兽谱》还配有满文,普通读者想看懂,难度不小。如今,为了方便查询识别每种动物,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更加通俗,并对蓝本内容进行修订,还插入了信息卡。
信息卡记录了动物在古画中的原名、现代科学名词、拉丁名、动物头像以及其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技能等信息。简明的信息卡就像一位思路清晰的导游,带你领略这些神奇的动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博物馆和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故宫里的博物学》正是一套写给孩子的博物学读物,用孩子喜欢的语言风格,融入多学科知识,把古人丰富想象力配以现代科学的考证,有趣、有理、有据,从出版上再次创新、活化故宫文物艺术,更是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有效方式。
在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看来,《故宫里的博物学》做到了以“童心”出发做童书、以“童言”说话做童书、以“童真”思维做童书、以“童趣”魅力做童书,是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传播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潘岳代表《故宫里的博物学》特约编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分享图书策划背后的故事,揭秘了书名“博物学”背后的深意。她说,在科学诞生之前,东西方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博物学阶段”,最典型的博物学家就是达尔文。
“在博物学里,生物与地理、动物与植物,这些学科是不分家的;恰恰因为不分家,各学科间融会贯通,更容易激荡认知,爆发创新。而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博物学所能提供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将会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