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课程中,扬剧研究所专门为旦行演员安排了长绸授课,这对于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来说,是全新的技能。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戏曲界的交流演出已是常态,但集结多家院团、多地展开“迁徙式”集训,恐怕还是第一次。你教我长绸水袖,我谈谈戏曲化妆,你请河北梆子名家做主教,我邀昆曲老师矫身段——走出去练功,就是为了把好的技艺、优秀剧目和管理经验带回来,三地院团将其看作是更高质量一体化在戏曲界的一次尝试
对于戏曲人来说,夏练三伏,从来都是关起门来下苦功。眼下,一次集结沪苏浙三地戏曲人的“江浙沪三地戏曲院团青年演员夏季集训”正在扬州展开。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来自上海越剧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百余位学员,将以一周换一地的模式,集结长三角优质师资展开集训。
这也是三家院团作为首批“长三角友好院团联盟”展开的第一场活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戏曲界的交流演出已是常态,但集结多家院团、多地展开“迁徙式”集训,恐怕还是第一次。你教我长绸水袖,我谈谈戏曲化妆,你请河北梆子名家做主教,我邀昆曲老师矫身段——走出去练功,就是为了把好的技艺、优秀剧目和管理经验带回来,三地院团将其看作是更高质量一体化在戏曲界的一次尝试。
▲扬剧研究所专门为生行演员安排了授课老师独创的形体组合,其主角老师是裴艳玲徒弟、河北梆子女武生董素坤。
参与策划此次集训的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把“归零心态”挂在了嘴边。别看进团才两年,上海越剧院一群95后演员已经是参与越剧经典《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国巡演,历练不下百场,甚至积累一些粉丝的越剧明星了。面对戏迷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及时调整心态,以跨地域跨剧种的视野,从同行身上看到自身差距,补足短板更上一层楼,正当其时。
95后拜98年出生的“小老师”学彩绸
由于堵车,从上海到扬州250多公里的车程足足开了近六个小时,可这并不妨碍这些95后越剧新人的兴奋。一路上,几乎所有的话题围绕着专业进行,尤其是眼下正在进行的“越美中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成为他们对照同行、寻找自身差距的难得机会——谁的唱腔有味道,谁演的林黛玉缺点灵气,谁的神态最得老师真传,哪两个选手的选票咬得紧……有了比赛的激励,青年演员也都来了斗志,把此次集训当成是复赛前的一次大练兵。
▲除了针对唱念做打的集中授课,还有围绕戏曲化妆的讲座,全方位培养演员的技能。
如果说越剧同龄人的表现还能有评点的余地,那么集训第一天扬剧研究所学员的经典折子戏汇报展示,对沪浙两地的越剧演员来说可以用震撼形容。《王宝钏·鸿雁传书》《夜奔》《打神告庙》等折子戏唱做并重,台上的学员虽未上妆,却更让人聚焦其四功五法。而收获学员掌声最多的,要数移植京剧传统戏的扬剧《通天犀》,只见留着寸头的女武生一亮相,单是一个稳稳的扳腿单脚站立,就让台下学员倒吸一口凉气。随后,她在太师椅不足五厘米的扶手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更是引得一浪又一浪的掌声——这样的硬底子,甚至胜过不少京昆演员。
或许是被江苏同龄戏曲人的技艺震住了,在下午的训练中,沪浙演员显得格外认真。汇报演出里还只以唱念功夫示人的学员“王宝钏”陈芝越,在下午集训课上变成了教授长绸这一技巧的老师。更让越剧学员惊讶的是,这位“小老师”1998年出生,比她们还小上个三四岁。
别看有着十年的科班训练,长绸对于上海越剧院的95后还是从未上手的新道具。看着“小老师”陈芝越手中足有十米的彩绸上下翻飞,随着翻身形成一道彩色光环,舞出这样的姿态,对于爱美的女孩没有不心动的。可示范结束,真正“背”到身上,学员才觉出其分量,一组动作没结束就要甩动酸胀的手臂放松两下。
▲在三地集训之前,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就在本院开始了前期基本功训练。
但年轻人就是有不服输的性子。短暂适应后,很快就有上越学员一边舞动长绸一边鹞子翻身,三个、五个、七个一直到十多个,在学员们的数数加油声中,越战越勇。最年轻一代的王派“林妹妹”陈敏娟自告奋勇,向小老师“点名”要学结合腿功的进阶动作。学员们小声议论“她之前学过一点长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能不能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就看“私功”练得狠不狠。
长三角院团掌门人互相交流“育新人”秘笈
演员们学新技能,院团掌门人也在集训中交流着院团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
“就是冲着李政成来的!”同为梅花奖得主、剧种领军人物,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党委书记吴凤花毫不讳言对于这位“扬剧王子”、裴艳玲徒弟的钦佩。这之中,有为艺术独上高楼的惺惺相惜,更希望对他人才培养的“独门绝学”一探究竟。所以,此次来扬州,排练厅里,她手执一把折扇全程“督阵”,“戳”着演员拧紧练功发条;午饭时间,她就盯着李政成讨教管理心得。
扬剧研究所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卓有成效这一点也在生行主教老师、河北梆子女武生董素坤这里得到证实——扬剧青年演员每天九点到剧团,第一件事就是上早课、练早功,有如工作日上班打卡,即便前一天晚上有演出也从不间断。
▲作为首次长三角联动的三地集训,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也参与其中,为学员演出一台毕业大戏《百岁挂帅》,展示扬剧青年演员风采。(均上海越剧院供图)
抓得紧,也要爱得深。汇报演出引发师生轰动的女花脸徐梦雪,正是李政成的徒弟。还记得当年入校,小梦雪其貌不扬,若是做旦角先天条件不够好。李政成却看到了她身上肯吃苦的韧性,大胆主张她转行学净角,成为剧团历史上第一位女花脸。
光是有精准的人才定位还不够,可持续、成系统地培养才能让人才冒尖。2014年,剧团将她和其他12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北上送往中国戏曲学院深造,送出去之前集中进行大半年的技能集训和文化课恶补;在北京求学期间,学生们拿着剧团工资、津贴;而每次剧团领导到北京探望,更要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吃涮羊肉“加营养”。这使得扬剧研究所不仅成为戏曲学院多剧种班,也是输出学生最多的剧团;而且学成归来,更是在舞台崭露头角,在赛事、演出中擦亮扬剧这个地方小剧种品牌。
对于上海越剧院而言,此次参与集训的近30位学员,同样也是剧种第一代本科生。对比扬剧更庞大的人才梯队,能否挑起越剧发祥地的百年传承,也成为摆在上越“掌门人”梁弘钧面前的课题:从为青年演员策划“锦瑟年华”演出品牌,到连续多年推动“英姿红袖·精粹传承”集训计划,再到特别成立“三团保姆式”集中培育新人……今年他策划三地联动集训,就是希望青春面庞在被舞台灯光映照得更加动人之余,也在练功房以素颜面貌挥洒汗水,不忘为技艺精进、剧种发展持续奋斗的初心。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