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也阻挡不了孩子们唱沪剧的热情!眼下,首届上海校园沪剧大赛在上海市徐汇区斜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70多位沪剧小唱将通过前期网络报名,赶到现场参与比赛。
四五岁的娃,普通话说得还不太顺溜,可是讲起沪语、唱起沪剧却很有腔调。 稍大一点的,连说带表,边唱边演,毫不怯场。这让作为主办方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很激动——谁说讲沪语、爱沪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来比赛现场看看孩子们的热情与实力就放心了!
由上海沪剧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玉兰竞放新时代——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于7月9日启动。记者在赛事开启网络通道就听说“未比先热”,为何到现场发现只有70多位孩子?沪剧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非报名人数少,而是此次比赛报名门槛很高,除了要填写孩子们的基本信息、学唱沪剧的时间之外,更要上传一段沪剧演唱的音频。最终,共有26所中小学校的70多名中小学生通过网络筛选,进入海选环节。
当日的比赛安排很紧凑,上午进行选手海选,下午便在二选一后进行复赛。好在孩子们的热情高涨,一早的报名,就看到许多孩子踮着脚挤在前台七嘴八舌地签到确认。从海选脱颖而出的小选手,就连午饭也只是随意扒两口,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开嗓练唱面,社区中心的走廊剧场,沪语唱段此起彼伏。
正式演出了,原本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大舞台而怯场、发挥失常,没想到他们一上台“台风”老练,从他们所着服饰妆发就能看出,家长们对比赛也很重视,自发置办了一身行头:唱《红梅赞》的一袭旗袍披挂围巾;唱《春二三月草青青》的头戴瓜皮帽;而唱《雌老虎独叹》的挽一个妇人发髻……一登场,就很有架势。
评委用轻松的调侃起来化解了竞争的激烈气氛。二号选手干智臻,暑假过后就要读二年级,着一袭长袍马褂,唱起《庵堂相会》里的经典唱段《春二三月草青青》。别看他只有七岁,可唱段里的转音吐字都能准确把握。因而舒悦只好在行头上挑毛病:你演的陈阿兴是穷人,你这穿的太富贵,是地主的衣服。进而温馨提醒他决赛在表演的同时,可要挑对衣服。
而紧接着上场的“雌老虎”只有八岁,虽然唱的部分不够专业,可《阿必大回娘家》里雌老虎的一大段独白,被她奶声奶气的吴侬软语,配合生动的表情,让现场笑成一团,因而最终入围决赛。
一场比赛看下来,沪剧人感慨着“后继有人”,而翻看网络平台投票,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收获数万选票。
首届大赛能够收获如此多的专业小选手,离不开上海沪剧院连续举办五年的沪语训练营。学沪语童谣、唱经典沪剧,这不仅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更有意义,同时也培养一大批“未来新星”。
此外,不少中小学校也特别设置沪剧课程。来自青浦的初二女生李安琪,已经是现场年龄最大的选手之一。相比于咿呀学语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青浦中小学,都有特别设置沪剧的选修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沪剧经典唱段。
在比赛现场,茅善玉成为小选手们竞相合影追星的对象,成了比赛最好的代言人。她欣喜社会、校园乃至家庭都能如此重视本土文化、重视沪语、热爱沪剧,表示:“学说沪语、学唱沪剧并不是以后一定要做演员,这样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也许将来都会成为沪剧的爱好者和推动者。”
据悉,比赛将于23、24日进行决赛,届时将评选出“红花奖”“新苗奖”“最佳集体奖”“优秀组织奖”“网络人气奖”“原创作品奖”等多个奖项。最终选出的优秀选手和优秀节目将有机会在“歌唱祖国、歌颂英雄沪剧交响音乐会”和“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亮相。“红花奖”获奖选手、小梅花奖和小白玉兰奖获得者、将全部纳入上海沪剧院“沪剧储备人才库”,并颁发“沪剧未来之星”证书及礼品,今后有机会在沪剧院的各类大戏和大型活动演出中亮相。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宣晶
图:上海沪剧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